【#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生物选择题取食行为》,欢迎阅读!
古诗词生物选择题取食行为
取食行为是指动物获得营养的诸多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贮藏食物等过程。取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本能行为,但学习也起重要作用,尤其是高等动物。许多动物的幼体一出世便会寻找食物,如哺乳动物的幼体降生后就会吮乳。但许多取食技能是以后学会的,如猛兽的幼仔通过游戏学会许多捕食本领。动物吃过味道不好或能引起身体不适的食物(植物、昆虫)后,下次遇见便能认出并避开。而这些生物也往往有警戒色等明显的标志(见生物色现象)。许多动物遇到未曾见过的食物时,往往先尝一点儿,过几小时无反应再取食;看同种其他个体取食也是一种学习。
有些动物会利用工具获得食物,这其中常包含不等程度的学习成分。例如蚁狮幼虫会掷出沙粒打击猎物;射水鱼会喷水击落1米以外植物上的昆虫;啄木金翅鸟会将枝条插入树洞引出其中幼虫;埃及兀鹰会叼石头砸碎鸵鸟蛋壳;海獭会将蛤壳互击致碎等等。但能改变工具形状以利应用的只有啄木金翅鸟、黑猩猩和人。
取食行为也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发展的。环境中的某种食物充足便演化出特化的单食性动物,而在环境条件多变的地区则选择出杂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捕获的猎物多为老弱病残,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有助于改善猎物的种群结构。植物为避免被食,也演化出各种防御机制,如含有毒素、有难闻的气味等。许多植物内含有次级代谢产物,主要为苯丙醇类、乙酰配基类、萜类、甾类、生物碱等,具异味或毒性。但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适应了这些物质,专以含这些物质的植
物为食。随着环境的改变,动物的取食行为也会改变。大熊猫的祖先是肉食性的,后来才改变为基本素食,从大熊猫粪便中含多量未消化植物纤维来看,它还未完全适应这种食性。寄生性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寄主,其结构和功能也高度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而寄主也渐渐适应了寄生物。互相适应较为完全时,可相安无事,最终发展为共生关系。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食物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大,一些动物采取贮藏食物和休眠的策略,而有些行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则采取逐食而居的策略。如入秋后候鸟从寒温带飞到食物充足的暖温带,开春后寒温带的食物数量大增,候鸟又飞回取食。鱼类也有觅食洄游。自然,有些动物的迁徙除取食外还有其他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2f457d6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