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朝旗鞋的历史与发展》,欢迎阅读!
清朝旗鞋的历史与发展
满族的特别文化:
“旗袍”与“马褂儿” “发冠”与“旗鞋” “六合一统”瓜皮帽 “满洲饽饽”与“满汉全席” 救驾传说与敬狗崇乌鸦 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尊祖敬宗修家谱 原始多神的萨满教 “雪地走”与“采珍珠”
其中旗鞋是旗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上至宫廷贵妇,下至民间妇女都可穿着。旗鞋在清初还没有出现,天聪八年皇太极在赏给班额附格格的衣服中,有:“钉有金花的靴三双,倭缎靴九双,缝的靴三双,缎靴三十二双,毛青靴八双,股皮靴十双”,并无高底旗鞋的记载。这种高底旗鞋的形制显然是不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其出现时间应在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常见的有花盆底、马蹄底、船底、平底,元宝底等样式。
因满族素有“女履旗鞋男穿靴”的习俗,故旗鞋单指满族妇女所穿之鞋。旗鞋起源于古代汉族木屐。木屐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是古人穿的一种木底鞋。古人称鞋为“履”,“屐”是一种有齿之“履”,屐齿在底板下,有双齿(前后各一)、单齿(平底木屐)、三齿等。屐齿呈直竖状,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
满清入关后,贵族妇女改良汉族平底单齿木屐成花盆底鞋。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底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
由于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满族妇女从小
骑马,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遍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
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马蹄鞋底、花盆底鞋亦称“寸子”,穿此鞋称“踩寸子”,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满族妇女穿旗装时,要穿花盆底鞋(又叫寸子鞋、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是为了冬天在雪地上行走不会把鞋上绣花弄脏,满族人正月有穿花盆底鞋“走百病”的习俗,现在有穿花盆底鞋竞走的体育项目“雪地走”。
关于花盆底鞋(木屐)的起源民间相传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一种说法认为,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其实还有三个比较实际的起源说法: 第一、认为古人衣服比较长,置高底,可使衣袍不拖地弄脏(男女都可以穿),(《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妇女穿还可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古代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在汉代成为妇女出嫁时所必穿的鞋子。(《后汉书·五行一》云:“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
第三、古人行军为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加附木块增高,(《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後马步俱进。)到清代后发展为宫廷妇女专用的花盆底鞋。
高底鞋大概兴起于18 世纪中叶即清代中期前后, 并有可能首先出现在京城的满清贵族妇女中。起初, 京师应是马蹄底鞋的时尚中心, 以后各地纷纷效仿。到19世纪即嘉庆、道光以后, 马蹄底鞋在满族妇女中普及开来, 遂成为与衣裳、发式配套的旗装。
马蹄底鞋的形成与汉族社会中的缠足习俗不无关联。它是满清入关后, 满汉两种文化习俗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 马蹄底鞋一方面承袭了满族鞋履服饰的文化传统, 在缠足风盛行的社会氛围之中,仍保持了自身鲜明的民族性, 并在满族妇女中一直流行不衰;另一方面又受到汉族文化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在不违圣谕、保持妇女天足的基础上, 改造并吸收了汉族传统习俗中可为己用的内容, 使追崇缠足的满族妇女在穿著马蹄底鞋后,双足显得纤小秀丽。除了形式上的变化外, 更重要的是穿著马蹄底鞋的满族妇女,在步履姿态上更接近儒家伦理对女性行为举止的要求。与鞋相配的旗头梳法,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头颈的活动范围, 而马蹄底鞋又要求着鞋者步履轻盈稳重, 二者结合, 遂使满族妇女着旗装后步态婀娜, 端庄有致, 贵族妇女身侧还有脾女扶持, 从而取得了与汉族妇女缠足异曲同工之效。有学者甚至认为, 在身材和步履的姿态美方面, 着旗装的满族妇女更胜缠足汉女一筹。
当然,高底鞋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实用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关外气候寒冷, 高底可以将脚垫高隔凉; 二是为增加身高, 故意将鞋底增厚, 这样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2ebe8eb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