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寻“美”点,遨游诗歌殿堂》,欢迎阅读!
探寻“美”点,遨游诗歌殿堂
古诗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达成三维目标的重要学习资源。教学实践证明,古诗按“知晓背景—诵读品悟—想象意境”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熏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语感,带领学生在美妙的诗歌殿堂里邀游。
一、知晓背景——搭“过河桥”
古诗的创作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再加上言简意丰,具有跳跃性、灵动性等特点,小学生要理解千年文化巨人的诗作,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资料作铺垫,仅是就诗学诗,对于诗词的理解充其量只能算是蜻蜓点水,无法品读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更谈不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因而,课前必须让学生查找资料,知晓相关背景知识,为品读古诗搭好“过河桥”。
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让学生充分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后,教师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当时,李白才华横溢,蜚声诗坛,汪伦敬慕至极,希望能一睹李白的风采。可是,自己是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诗仙”呢?后来,汪伦得知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便写信邀请他。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我们这里的桃花潭方圆十里,可惜少了桃花。我们这里姓万人家所开酒店虽小,却是酒香醉人。”李白听了,深为汪伦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李白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乡村赏风景,饮美酒,两人相见恨晚。临走那天,汪伦送上名马八匹、绸缎十捆。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听了这个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学生深深地被李汪之间的情谊打动了,迫不及待地想探究古诗的内容。这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激情,为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悟李白与汪伦两位挚友依依惜别的情感作了铺垫。因此,必须让学生查阅收集或由教师介绍有关作者与诗歌的知识,穿越时空,知晓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丰富诗的内涵,领会诗的意境。这样既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又为深度解读和品析诗歌作铺垫。
二、诵读品悟——赏“园中景”
古诗对仗工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内容,培养他们的语感,让他们细细品味古诗乐园中所叙述的人、事、情。
1.读中感知,读中品悟。对于诗中不理解的词句,学生可以一边朗读,一边结合注释及上下句进行理解,感悟诗意。如教学《暮江吟》一诗,理解诗句“可
怜九月初三夜”。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理解了“可怜”的意思是可爱,而不是怜悯、值得同情的意思。其后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抓准古诗的感情基调,用富有节奏感的停顿及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愉悦的心境以及对夕阳、大自然的赞美。在这个环节中,执教者应舍得给足时间,通过指名读、听读、看着多媒体画面读、小组竞赛读、边吟诵边舞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练读、诵读。读得到位了,诗歌的含义也就理解了。
2.熟读成诵,升华情感。反复诵读,直到诗句如出于“生”之口,来自于“生”之心。熟读成诵要求字字读得响亮,读出诗中蕴含的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要求学生前两句带着舒缓的语调、愉悦的心情朗读,后两句带着昂扬激进、气势磅礴的语气读,让学生和诗人一同走进香烟缥缈的庐山,走入珠帘垂空、直泻涧底的瀑布奇观,深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通过诵读,学生读出了美,读出了趣,读出了情,在反复诵读中,这种情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注入学生稚嫩的心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因果关系。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只有在潜心涵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烂熟于胸,才能更好地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想象意境——爬“创新梯”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诗中词句,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人物和事件。
1.紧扣诗眼,合理想象。有时“一个字”就是整首诗的诗眼与诗魂,代表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学古诗时,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即在理解诗意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古诗《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牵一发而动全诗的诗眼与诗魂,它不仅含义深邃,还隐蕴着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联系史实及上下文遐想、揣测、推敲:诗人悲伤的样子如何?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想象,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画面:壮丽山河被占,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忧国忧民的陆游老泪纵横。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诗歌的意象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学生深切地体昧到了诗人的情感: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形声组合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很大,它增强形象性感知,能突破教学难点,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想象补白,丰富意境。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古诗构思巧趣、多处空白、言尽意犹的特点,让小学生借助文本想象,补其空白地带。在恰当之处多设问号,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瑰丽之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独特见解进行自我解读与艺术再造,走进作者描绘的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引导学生想象:“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你想到了要是诗人改天走进园里,呈现在他眼前的‘满园春色’将是一副怎样迷人的春景图呢?”通过想象、艺术地加工创造,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蝴蝶翩翩起舞
的闹春图。教师应重视挖掘资源。多角度、多方式地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诗歌教学从再现到创造的飞跃。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与诗作的对话中来,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和创新能力,让古诗中美的元素沉淀为学生的文化底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259131ca0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