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欢迎阅读!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中国文学史上,在逆境中活得乐观潇洒且文学上成绩斐然的人实属不多,苏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帮助苏轼成功突围的就是佛禅思想。
北宋,禅宗思想盛行,受其影响的文人很多,苏轼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吸收并达到了禅宗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即淡泊于世事,又能以平常心去对待日常的生活。这使他一生都能保持雄健、乐观的思想,无论多么坎坷依然旷达洒脱,既不完全地出世避世,也不执著地入世媚世,获得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下面,我们就从其诗来分析其禅思想。
一、诗人体验到人生世事诸行无常,感悟到一切如梦
禅宗是一种体悟人生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世事物,一切都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那么,人就应随缘自适。
嘉v六年(1061),苏轼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斯。
苏轼以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的偶然、飘忽、无定。诗人借这一禅典感慨人生如鸿飞,短暂不定,聚散无常。可见,年轻的诗人就已经思考人生,开始知道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从而体验到人生无常。此后又写下了大量感叹人生无常的诗句。如“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法惠寺横翠阁》),“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倾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正因为思考人生,体验到人生无常,才会感觉一切“如梦”。苏轼有不少长叹人生如梦的作品。如《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双石》。正因为苏轼能感受到“人生如梦”,才能以豁达态度对待沉浮人生。
二、“安心”是苏轼的又一悟
苏轼受禅思想“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影响,力求“安心”,追求清静。禅者认为安心即在自己,不用外求。苏轼知道自己性情浮躁,不能忍受,便希望能够通过佛法中的智慧来化解,来求悟一些人生的难题,修养自己的性情。于是写下了《病中游祖塔院》,诗云: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该诗作于1073年任杭州通判期间,此时诗人虽在病中,依然觉得自然界是绚丽多彩的。“安心”是一剂良药,让诗人淡然地看待“如梦”人生,“安心”于这一如梦人生,生活该怎么过依然怎么过,显现出他对禅者随缘自适、清静淡然生活的羡慕。
三、苏轼渐渐体味到“平常心是道”,进入了成熟忘我期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这成为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逆境的开始。这时,苏轼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并正式习禅,自号“东坡居士”。
禅者认为心性原本清静,各种烦恼的染污遮蔽了“本净”的“心性”,应去掉客尘,恢复本性,所以提倡“息习”。苏轼这种“息习”息的是颓废不平的心。正如他在《答毕仲举书》中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可见,苏轼学禅并不沉溺于玄奥的佛学教义,只是取其所需以保持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而已。
在黄州习禅期间,苏轼开始体悟到“平常是道”。诗人体悟到,有着种种盛誉的物象本质上是平常的。因此,对生命的短暂、对人事的得失,也就没有眷念、悲哀的理由。只要在世,且放宽胸怀,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这就是随缘自适的人生。这种态度,既可以摆脱目前的困惑、矛盾、痛苦,又强化苏轼对自我的肯定,以孤傲的姿态来藐视一切的坎坷遭遇。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作为“元v党人”贬至广东高山南郊,谪居惠州,开始了七年的再谪生活。如果说,第一次贬谪,苏轼体悟到“平常是道”,那么可以说,这第二次遭贬则是他实施“平常”的时期。此时期创作特征,就是倾心于身边琐事的描绘。这种日常生活化的旷达,表明苏轼是从内心深处对随缘自适的一种深刻认同,而不必强托外物故作狂放之态,形成了从平凡细事中观照世界、观照心灵的表现方式。应该说,这时其禅思想进入了成熟忘我期,已经从禅理中走出来,走入现实生活,走入实践。正因为能够自然地出入生活,才令他写出了《纵笔》等笑谈逆境、坦荡人生的诗歌。
苏轼再谪至海南儋州所作《独觉》可谓是他一生禅思想的终结。诗云: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云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f3948f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