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取义读后感

2023-01-27 05:20: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浮生取义读后感》,欢迎阅读!
取义,读后感,浮生
《浮生取义》读后感

肖龙 学号:291000220

自杀,作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在中国常常被认为是医学问题。但是调查却得出了相反的数据:中国自杀人群中仅仅有63%存在心理疾病。中国的自杀不是简单的精神疾病,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原因。《浮生取义》给我们做了一些解答。

在外国的自杀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占到总人数的90%,这与中国的调查数字大相径庭。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中国一定存在着什么因素使中国的自杀现象有别于外国。在吴飞的书中,他将这种因素概括为政治因素,而这些政治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家庭政治。吴飞认为,中国家庭的运作规律和中国社会运作规律都可以用政治这个词来描绘,而玩家庭政治时,家庭成员们凭借着两点——权力资本和道德资本。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攒这两个资本。在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作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杀现象是由于道德资本的积累满足不了自己的现实需求,因此一种极端的道德积累以自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人的自杀中,会发现许多情绪失常的自杀行为,例如失恋,学生被老师责罚。孩子被家长责罚,甚至是一场普通的婆媳之间的吵架,都有可能使人走向自杀。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作者以“浮生取义”为提,一方面是出于文学性,另外一方面则是与“舍生取义”做一个对比。“舍生取义”的现象在中国的小说,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舍生取义对于中国人似乎过于残酷,中国人的死往往不会向舍生取义一样深思熟虑、患得患失,而是如浮生取义般起于一时的情绪浮动。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自杀不是那种蓄谋已久的、准备充分的自杀,而是一种临时性的浮躁的自杀,因此在众多中国自杀未遂者口中说出的第一句话才会是“我当时是在是太傻了”

90年代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自杀现象激增明显,社会冲突的角度来说是社会改革导致的社会盾激增的结果,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深入到本质,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人的自杀大多数是过激行为,有人说人生气的一断时间智商为0,中国人的自杀几乎大多数是在这种“智商为0”的状态下完成的。

要解释这种现象,得从中国的思想变迁说起。中国人的传统礼教中,儒释道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生命很重要,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道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的就是这种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却与中国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冲突;所谓中国人好面子,其实就是重名声,在中国人的世界中个人的认同感是建立在他人的认同感之上的,中国人做事往往是做给别人看,以期望得到别人好的评价,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样一种思想。中国人的思想中这些观念根深蒂固,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导致了中国独特的自杀现象:一方面,舍生取义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像文天祥、屈原、苏武、荆轲等似乎就是中国人完美的象征,中国人的血液里似乎就应该充满着血性与抗争;另外一方面中国解放后一直致力于对唯心主义的否定,将唯物主义哲学带进了我们的视野中,从此我们不再相信轮回,不在相信来世,死后我们也不会下地狱,也不会上天堂,我们对生命有着比以往更为强烈的欲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在接受唯物论的同时,将生与义的地位换了位置,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将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奉献出去。这也是中国农村自杀现象区别于城市的原因:其根源来自于教育。具体教育怎么影响的自杀现象不在此赘述。

那么中国人的自杀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在上一段提出,中国人的行为往往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人的自杀现象。当这种想法(即做事是为他人的评价)成为下意识的时候,人在极端情绪下就会想到用极端的方式去给他人作评价,即死亡,换句话说,我的最宝贵的东西我都付出了,你还有什么其它不满的吗?当然为什么这种思想会成为下意识,需要我们去另外研究

《浮生取义》没有把问题写的绝对化,最后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总体来说《浮生取义》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e3315ca58da0116d17495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