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汉字读音演变》,欢迎阅读!
浅谈汉字读音演变
按照历史发展过程,记录汉字读音的书籍依次为《说文解字》、《声类》、《韵集》、《四声切韵》、《四声》、《韵纂》、《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韵会举要》、《洪武正韵》、《康熙字典》、《国语字典》、《新华字典》,这些书目都叫“字典”,收集了汉字发音、字型结构、音与义的演变过程。然而,现在能看到的“字典”只有《说文解字》以及《广韵》之后的书,如:《声类》、《韵集》、《四声切韵》、《四声》、《韵纂》、《切韵》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南朝,但都已亡佚,不复考究。隋开皇年间编撰了《切韵》,唐开元时期又形成了《唐韵》,《唐韵》以《切韵》为基础,并结合中原(陕西、河南)地区居民汉字发音而著成的,成为唐代中后期的官话发音标准。
《广韵》、《集韵》分别著于宋真宗和仁宗时期,综合以往历史文献,参考开封地区汉字发音形成的官方语言标准。其中,《集韵》是对《广韵》的修正和补充。《韵会举要》写于元代,汇集了历史以来所有汉语“字典”的内容,是当时汉字研究的“百科全书”。明太祖建国,在洪武八年著成《洪武正韵》,亦称《正韵》。其编撰者多为江南人士(如:乐韶凤、宋濂等),因此,《正韵》中混入了南京地区居民的汉字发音,明代早期的官话带有浓郁的南京口音;直到宣德后期,由于首都北迁已三十年,官话逐渐回复到《集韵》的标准上。满洲入关,玄烨发起《康熙字典》编写倡议,重新整理汉字典章,收集自唐代以来的汉字发音、结构、字义的演变和发展;直到今天,《康熙字典》依然是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之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依据满清宫廷汉字读音编著了《国语字典》,现适用于港、澳、台、新加坡及海外华人聚集区。《新华字典》成书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北方方言发音为基础,引入拼音发音法,并进行汉字书写简化应用;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由于成书年代较为特殊,该《字典》中汉字的注解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里要指出的
是:简化字并不是民国以后出现的,自唐以来就有,只是不能用于官方书写,仅存于民间使用。
古代不同于现代,有那么多的书籍,可以随时购买、随即传阅。众所周知,宋代以前多用简牍,宋代以后出现纸张书籍。不管是简牍还是书籍,对寻常百姓家来说,都是很难获得的;因此,文字的发音与传承就成了问题,一旦时间久了,又无人使用,就没人知道它的发音和字义,变成了“死”文字,“死”文字越来越多,到达一定程度后,民族的文明就此陨落;人类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而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发音传承依靠两种途径:其一、口口相传;孩子出生以后要学习语言,父辈、祖辈以及坊间的说话和发音就植入孩子的语言中;以此方式,子子孙孙的传递下去。其二、师长教授;当地读书人或多或少的拥有当时的工具书(即:字典),由于他们能够“识文断字”,在为邻里排忧解难中扮演了文字发音和使用的传播者。
拼音拼写法起源于民国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完全成熟,形成了现代汉语拼写方法。当今,适龄儿童入学后,首先学习拼音字母及汉字拼写方法,而后教授《新华字典》使用方法。即,小学二年级结束,孩子就会利用工具书查找不认识的字,从中了解字的读音和含义。民国以前,没有汉语拼音拼写法,各类“字典”中如何记录文字的发音,学习者又是怎样认识生字的呐?实际上,古人使用一种叫“反切”的拼音方法来确定汉字发音。所谓“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拼出一个字的发音,取第一个字的声,加上第二个字的韵,就是该字的发音;在《康熙字典》、《集韵》等文献中,汉字的发音往往写成“某某”切;例如:“短”字的发音是“都管”切,按照“反切”拼音规则:应先取“都”的声“d”,再加上“管”的韵“uan”,组合后发“duǎn”音。你可以尝试:当把“都管”两字连在一起快速读出来时,就是“短”的发音。当然,《康熙字典》中收集了从《切韵》、《广韵》、《集韵》、《韵会》到《正韵》的全部发音,诠释了一个具体汉字发音的演变过程。
当前,大陆使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发音为基础音,兼顾北方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其中,《新华字典》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dce57e86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