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标题“折柳寄情”》,欢迎阅读!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标题“折柳寄情”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每个环节都让人难忘,其中《缅怀时刻》更是惊艳所有人。“折柳寄情”将中国式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一首曲、一群人、一束光、一捧柳枝、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的唯美表达,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讲述给了全世界。那么,这种缅怀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呢?
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通过写景状物来表情达意。在诗人笔下,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其中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追其渊源应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表达了将士出征前怀土恋家、依依惜别的情思。自秦以后,“杨柳依依”便成为一种富于美感的表达离别的经典意象。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其内容多叙述离情别意。“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这首《折杨柳》,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自汉代之后,折柳送别之风成为一种常态,主要反映在诗人们的作品中,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韩翃的《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等等。
为何将折柳送给远行的人呢?这主要是因为折柳送别是中国特有的情感文化,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许多离别就是诀别。《唐诗纪事》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唐代的雍陶在阳安做官时,有一座桥叫情尽桥,人们送客到此便各奔西东,雍陶将此桥改名为折柳桥,并赋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折柳送别最常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说古代的杨柳多种在送别的大道旁,长叶低垂,有依依惜别之感,因此折它送给远行的人;二说“柳”与“留”谐音,折柳是希望离别的人留下;三说柳条柔软,折柳是希望将他的心拴住。罗隐的《柳》就写出了这一层含义:“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苏轼的《水龙吟》中吟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成为千古绝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ad6fe1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