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技术与其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2023-02-12 05:22: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社会技术与其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技术,社会化,与其,作用,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社会技术与其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作

作者:朱爱民

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05

:本文尝试对社会技术和静、动态技术社会化做一分析,并简述社会技术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技术;静态的技术社会化;动态的技术社会

一、社会技术

社会技术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社会技术。怎样界定社会技术,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我国学者潘天群认为,社会技术是形成、调整或重组社会(或社会中某个组织)的社会关系,以及合理地达到某个社会目的的方法或手段。依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制度问题、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等,都属于社会技术问题。法国著名学者雅克·埃吕尔认为,技术概念应该既有自然技术也有社会技术,并且认为社会技术比自然技术有更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社会

人们谈到技术的时候,无意中可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技术,二是内在的人们从构思开始的无形技术到有形技术的生成创造过程。也就是说,技术的社会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作为结果是一种完备的技术形态,比如诺基亚手机2100;另一种是动态的,作为过程是技术研究的过程,比如计算机技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前者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后者是实践的过程。

1.静态的技术社会化。静态的技术社会化是指与社会已相容的技术形态,所谓技术产品的社会化是指某一产品在某段时间与社会相适应,这种被社会接受了的技术是一种完备形态的技术,某种程度上已转化成人们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空调、电扇、暖气片等就是静态的已经社会化了的技术。

2.动态的技术社会化。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技术社会化的历程是从技术发明的社会化到技术应用和推广社会化,再到技术的再社会化,它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社会化,人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说技术成果通过各种社会手段和方法使得被人们所接受的过程,这是每一项技术发明的主要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技术发明的社会化,一方面是指技术发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发明的过程被社会接受;另一方面是指技术发明的成果能否被社会所相容。而技术的再社会化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种是技术改造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自然使用过程中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技术的社会再调整使之重新被社会接受的过程,比如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 三、社会技术对技术社会化的影响

1.社会技术在技术发明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技术发明只提供实现技术目的的可能性,而把技术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就必须满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因素。一项发明只有在各种因素的允许下,才能转化为与社会相容的技术。比如当年福特汽车公司为一般消费者制造汽车作为快捷的代步工具,后来的通用公司为了进行市场分割,既为一般消费者制造汽车,更为那些把汽车作为权力、地位象征的人而制造汽车。

社会技术在人的主观目的、计划、愿望形成和实现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比如,韩国早年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惜一切地在资金、政策上对大财阀进行资助,这使得韩国的大型企业快速的发展,以致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的腾飞。当然人的目的、计划、愿望的选择、确定,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技术发明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必须符合人类大多数的利益。可见技术发明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的社会影响。

2.社会技术在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保障功能。贝尔纳曾说过:只有社会准备好了适宜的土壤去接受科学的种子,否则这些发明的种子既不会播下,也不会生长。表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和技术发明过程一样,需要社会的作用,否则技术成果是难以被社会接受。

3.社会技术在技术的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改造功能。技术的再社会化包括技术改造的社会和技术引进的社会化。技术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得它不再适应社会需要,这时就需要对它进行改造,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比如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开始时是为了御寒;社会慢慢在发展,人类文明也在提高,衣服不再是仅仅为了御寒,还具有美化的功能。

社会技术在技术社会化过程中,不仅能淘汰旧技术,发明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改造和革新中逐步走向完善,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社会技术是技术社会化的手段,技术社会化是社会技术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统一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潘天群.存在社会技术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0):16.

[2]远德玉,丁云龙,马强著.产业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2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J.D.贝尔纳.历史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86.

[4]M.P.托达罗.第三世界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33a40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d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