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教学》,欢迎阅读!
什么是教学?
在传统教学观里,教育者掌握知识而成为教学的权威,学生沦为知识的受体,被动、从属、就范、接受,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生活是一种针对心灵和人性的粗暴的维持、传承、胁迫、干预。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约了学习效益和质量。
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研究学生之于“人”的属性。这才是“教学”必须具有的意义。
“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学法的核心应该是“让儿童生产知识”,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实质专制和暴虐,更不是把儿童“培养”成需要的“工具”。当教育建立“为儿童服务”时,儿童才有可能发生“为人类服务”。
教学是什么?以下有四个隐喻。 隐喻一、教学是1+3=5
生本教育的 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学习时,曾经举例说,1+3=4不是教学,是“灌输”。当教师提问“1+3等于几”时,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教师说“1+3=5”时,这就是教学。为什么?当教师敢于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
隐喻二、教学是“踢皮球” 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帮助学生下场踢球。当教师完成交付之后,才会有“自主”学习的产生。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踢皮球时形成的。教师要牢记十六个字: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师要“忍住”看学生“动”。放手是教学的“起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存活告诉我们,任何的能力都来自于自身经历。罗杰斯说,没有任何人能教会别人任何知识。
隐喻三、教学是“建房子” 传统教学是“点”对“点”,因失之于知识的“整体性”,过份强调“系统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假如我们把学习比喻成一台收音机,传统课堂总是率先把局部 “部件” 拆下来,以“知识点”的形式让学生去认知,然后却又在考试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的“拼装”。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应该是“建房子”,先搭建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填充“知识土块和砖石”。刘良华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也是这个理,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找到知识的起点和始点,形成完整的认识系统。
隐喻四、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知识也是一个生命体。但死知识除外,活知识仅靠“死记硬背”,
简单机械重复的苦学无法生成智慧。学习只有在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活体发生关联时,才会抵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形成“情感产品”,才能释放出生命的能量。
这句话的隐喻是,要敢于让学习这个事件在学生身上发生,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26b942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