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笔记

2023-03-25 04:3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笔记》,欢迎阅读!
上册,单元,年级,笔记,社会
P2

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产生、发展的条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称赞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P2

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法老们生前都为自己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宗教神权与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利。 教材第二页1-1古代埃及

本图说明了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分为两个部分,即南部狭窄的尼罗河河谷地带(上埃及,首都为底比斯)和地势比较开阔、平坦的北部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下埃及)。埃及河谷地区几乎常年无雨,气候十分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 教材第三页图1-2金字塔

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胡夫的陵墓,是现存金字塔中最大、最宏伟的一座。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P3

象形文字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所谓“画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这些象形文字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的。象形文字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教材第3页问题按照你的想象,四五千年前金字塔的建造者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搬运重达几十吨的石块的?

挖掘花岗岩等坚硬的石材时,先在石头四周凿槽并沿槽打洞,然后在洞中塞入木楔或木桩,最后向洞内浇水使木头膨胀,借助张力剥离岩石;或先架柴烧烤石头,使之碎裂,然后泼浇冷水,使石块成片剥落。为了方便运输,选择位于尼罗河边的采石场,并利用尼罗河涨水的季节,将船驶近石块堆放地,装船运往工地。

利用人拉木撬在陆地搬运石块,石块下放置滚木或滚石,并在前行道路上涂抹油脂或润滑液,以减少阻力。

修筑坡道,依靠人力或畜力将石块运往高出。坡道起点位于尼罗河船只停泊处,笔直通向金字塔工地。随着金字塔的不断升高,坡道亦逐渐延长。当金字塔竣工后,拆除坡道,恢复原有的地貌景观。 P4

埃及人把一年份成泛滥季(7-10月)、播种季(11-2月)和收获季3-6月)三个季节,反映了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据此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传入欧洲,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的渊源。古埃及人创造的历法是太阳历,两河流域的人们制定了太阴历。两河流域的人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教材第4页问题:结合上述资料以及七年级所学的有关尼罗河流域的内容,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尼罗河河谷地区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古埃及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 P4

国家的出现(公元前3500前后)、初步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强盛(公元前15世纪)、灭亡(公元前6世纪) P5

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新月沃地的东部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地区 P5

新月沃地的居民主要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其中两河流域居住着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通常认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奠基者。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 P5

《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是代表奴隶主意志法律 P5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①实行同态复仇的原则,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②实行阶级歧视的原则,即对下层社会的赔偿低于对上层社会的赔偿。③实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原则。④法典对以后的统治者进行了约束。

教材第6页问题:从这些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古巴比伦王国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努力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P6问题: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当时刑罚的残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与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精神是不同的。 P6/P7

楔形文字最初是用图形表示简单的意思,一符一义。后来为便于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出现了由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的词组。苏美尔人就地取材,用黏土制成泥板作为“纸”,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故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 P7

古代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P7问题: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的文字?它们对世界语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等。它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表达意思的方式为后来文字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在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基础上古代希腊人创造了希腊文字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文字。现在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P7

文字出现的意义: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驱动器。它们无一例外的记载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P8提示

(1)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 在古代印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并严格

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的界限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

P8问题:阅读资料,说说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婆罗门规则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P8问题: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古代印度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P8问题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不仅在当时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P9

佛教主张与种姓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种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是天生的,每个等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此来维护婆罗门贵族的特权。佛教反对等级制度宣扬“众生平等“,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造成的,而并不是天生如此 P10

夏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是我国第一个由世袭产生的君主。 P10

世袭制是如何取代禅让制的?

传说,禹以前,实行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由此开始确立了以父死子继的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家天下”的王朝体制。从此,“家天下”的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确立了统治者的绝对权力,这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P11 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P11教材问题:你能猜出这些甲骨文是什么吗? 内容多为商王室的社会活动,有战争、狩猎、祭祀祖先、婚嫁、继日、月、目、山、明。 承、询问天气、农桑、出行吉凶、疾病等,其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商P12教材问题: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代的社会风貌。 定的。 P10/P11 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等级越炮烙之刑:炮烙也叫“炮格”, 是商纣王在位时,为了镇压反抗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利也就越大。 者所设置的一种残酷的刑罚名称。《史记》记载:“纣乃重刑辟,2教材问题: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有炮烙之法。”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本差异? 辄坠炭中活活烧死。具体的行刑过程,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用炭火根本差异就是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而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烧热铜柱,令犯人爬行柱上,犯人堕入火中而死,一是说铸一铜格,公平竞争。 格下烧炭,令犯人行走格上,犯人堕入火中致死。 P13 P11 春秋时期指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商朝军队与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它是中国历解时期;战国时期至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讨伐暴政的著名战例,也是形成时期。 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终止了商王朝的统治,确立了周王P13 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系的变革,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生产个体小农逐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一些诸侯国在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下,用。 顺应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发展生产,开发国土,日益强大起来。P11 而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畿面积大大缩小,再加上许多诸侯国不再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有什么共同点? 进贡,财政日益窘困。经济实力的衰落带来了政治地位的下降,周这三种文字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的,把不易刻写的图形简天子徒有虚名,必然出现在诸侯争霸的局面。 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都是不同区域的P14

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关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战争的结果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所以有人认

为“春秋无义战”

2 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期,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贵族集团,为新

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奴隶制度迅速瓦解。

3 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不发。大国在争霸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缩减。后形成了南方的楚,北

方的晋、燕,东方的齐,西方的秦,东南的吴、越等势力中心,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4 争霸战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争霸战争一方面使交战国家和战乱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文化

发展。大国为了争霸,重用有才干的政治家,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措施,出现了经济发展、思维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由于战争的关系,人口流动频繁,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文化得到传播。

5 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频繁的战争,促进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各民族间的广泛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

处,打破了原来各民族间的区域界线,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P14教材问题探究:从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齐桓公的个人因素等P15 方面考虑,简要根系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地理位置来看,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有称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霸的物质基础。从齐桓公的为人来看,他心胸宽阔,任用贤能,聚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集了人才。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改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攮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夷”为旗号,扩充疆界,使得齐国国富兵强。这些条件促成了齐桓度坚决,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公称霸。 P16教材问题。。自己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等) P14 P17教材问题: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受到重视。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特点和影响方面有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即君主应加强自己何不同? 的权利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统治。这些都适应了1 特点不同:①春秋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霸战争,且军队数当时社会形式的需要,所以法家在秦国受到重视。

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P18 地位,政治意图(争霸)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②战国时期,主要是诸侯兼并战争,战争规模大,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更加残酷。

2 影响不同①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比较大的国家。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别是秦国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教材p15 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言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一致,这个故事说明了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P15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历史上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学派之间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故称为“百家争鸣”“百”不是具体数字,而是指派别很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1c87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