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 论文

2022-05-07 04:5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 论文》,欢迎阅读!
汉语,日语,联系,论文
遥远的邻居

——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



对日语的感觉总是那般异样,对日语的最初的印象是在儿时的动画片中,满眼都是熟悉的汉字,但总是伴随着摸不着头脑的发音,偶尔有时凭着支离破碎的汉字,竟也能把意思猜个大概,可开口却又一个字也读不出,这种感觉又是亲切又是陌生。有很多人问到“日语中的汉字怎么读?”“是不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比较容易?”诸如此类,汉语与日语之间究竟有多远?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人情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观念等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算两国语言文字上惊人的相似。这些都是由历史造成的,要全面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得先从历史说起。

一、引子:现代日本人的来源

很多人(特别是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源于中国,其实不尽然。以公元前400~200年为分水岭,日本列岛上的人种、语言、生活方式等等有着一次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有自己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从体貌特征上看,阿伊努人与欧洲人相似,有考古证据显示他们可能是从乌拉尔山脉经西伯利亚迁入日本的;而他们所说的语言又似乎从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群中的乌戈尔语族,阿伊努 语与韩语之间有着相似的句法结构,从这一现象上可以推断阿伊努人是通过朝鲜半岛并横渡日本海后抵达日本的。 除了阿伊努人,还有经南海从东南亚乃至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人种抵达人本,它们共同组成了最原始的日本土著。

而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在《国家地理杂志日本版》报道过一群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外表上与现代日本人极其相似,而且与日本人有着很多相同的习俗,例如母亲将婴儿背在背上而不是抱在胸前。如果联系到东亚水稻的起源,就不难解释这群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了。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东亚地区水稻种植起源于中国西南部以及高棉地区(今缅甸),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水稻随着人的迁徙沿着长江在中国南部广泛的流传开了,这群高棉人的后裔至今仍有部分生活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等省。他们并没有直接东渡到达日本,而是北上在朝鲜半岛作短暂停留以后,再经海路抵达日本,这时大约是公元前300年至200年,中国正处于秦汉时期,这与秦始皇派人到东方寻找不死药在时间上吻合。 至此,日本列岛上的人种迁徙就已基本完成,众多人种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便形成了现代日本人。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让我们顺着历史的印迹探寻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联系。

二、汉语与日语对比概述

从刚才的叙述中可知,日语并不是一种那么“单纯”的语言,它与阿尔泰语、汉语、高棉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按从属语系的分类来看,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不成定论,只是这种看法在学术界被最广泛的接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从语法分类来看,日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 所谓黏着语,其动词有时态变化,不同的语法功能由接在动词后面的词尾来决定,就像黏着“尾巴”一样。日语属于典型的黏着语,另外还有土耳其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蒙古语和朝鲜语也属于黏着语。以下试举两例:


① 田中さんは 日本人 です。 (田中先生是日本人。) 主语 宾语 谓语

「は」接在“田中さん”后面,表示“田中さん”是主语; ② 私は 新聞を 読んで いる。 (我正在读报纸。) 主语 宾语 谓语

「を」接在“新聞”之后,表示“新聞”是宾语;

「いる」接在谓语“読んで”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再来说说孤立语,它的词汇相对固定,没有屈折语(如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如复数、时态变化等)。孤立语构词主要通过复合法,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重复上例: ① 我 正在读 报纸。 主语 谓语 宾语

谓语的进行时态通过副词(属于虚词)“正在”来表示。

三、汉字的魅力——汉语、日语书写系统对比

书写系统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了,因为这两种语言在外表上有着太多的相似,的确不得不说汉语对日语带来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了书写系统上。现代日语的书写采用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汉字混合使用的模式 1.日语书写系统的形成

又得说到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语是没有文字的。直到公元7世纪,当时中国处于隋唐时期,日本遣派大量“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他们将汉字带回日本,有的汉字被沿用至今,而一部分被稍加修改便形成了现在的日本文字中的组成部分——假名。 2.平假名、片假名

日与文字中的基础单位是“假名”,例如「あ」「の」「コ」等等都是假名。假名可以直接表示发音,相当于日语的拼音字母。而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就像英语字母的大小写一样,只是使用范围不同而已。平假名最初为妇女书写所用,而片假名则是男人们在训读汉字、研究学问时用的。但是现在,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用途已经大大改变,平假名被广泛使用,偏假名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及欧美等国的人名、地名和专用语等。

假名可以写成一张5x10表格,就是所谓的“五十音图”:





日语中只有”a i u e o ”五个元音,分别与”k, s, t, n, h, m, y, r, w”九个辅音结合,表中括号中的假名表示该位置并不存在假名,例如辅音”y”与元音”i”结合,其发音与”i”本身是一样的。假名“ゐ、ヰ(wi)”和“ゑ、ヱ(we)”在日语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不再被使用了。

片假名是通过汉字的*书修改而成的,而片假名则是取自汉字的偏旁而成,具体对应如下:





由此可见汉字是如何对日本文字产生影响的了。

另外,将两个假名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音,叫做拗音,例如“きょ”“りゅ”等;还有通过在假名右上角添加两个小点或小圆圈,变为浊音和半浊音,如“ば”“ぺ”等,因为这些假名的变化属于日语内部的进化,与汉字的影响并无太大关联,在此不再赘述。 3.汉字


光用假名是很难简洁明了的表示一种语言的,就如用拼音表示中文一样,即冗长又难于表意,所以很多汉字在日语中被直接引用,成为日本文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汉字被原封不动的沿用,例如“学”“国”(日本也有过一次简化汉字的运动);有的繁体汉字被沿用,例如“風”“終”;有的汉字则是经过修改以后被使用的,例如“渋”(涩)“画”(画)。

日语中的汉字有6000个以上,常用汉字有1945个。有关汉字的发音以及意义将在下面的两个部分中叙述。

四、日语的发音

在上一个部分中曾叙述过,日语中的元音只有5个,而且都是单元音,这一点就大大制约了日语语音的发杂程度,而且辅音只有9个,就算加上拗音、浊音和半浊音也只有区区不到百个发音,这和汉语的发音复杂度是无法比拟的。 日语被称为“节拍语”。所谓拍,就是发音的时间单位,一个假名就是一个音,也就是一拍。例如单词“さくら”(樱花)就有三个音(三拍),三个音的发音时间是一样的。而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字作为发音的基本单位,这被称为“音节语”。但日语因为历史的原因,日语的发音与汉语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日语中汉字的发音。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日语单词“電話(でんわ)”,它的注音是“de n wa”,而“电话”二字在汉语中的读音是“dian hua”,听起来两者是不是挺像呢,这是因为“电话”这个词的发音就是从汉语传到日本的。日语中汉字的这种听起来很像汉语的读法叫做“音读”。国的各种方言中对同一个字的读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相同的汉字在不同的时期或从不同的地域传入日本的时候就会造成一个汉字的音读可能有几种的情况。六朝时期从吴国传入的发音叫做“吴音”,隋唐时期从长安传入的发音叫做“汉音”。例如日语中“人”字的音读就有好几种,“じん(jin)”是汉音,“にん(nin)”则是吴音。 除了音读以外,汉字还有一种发音叫做“训读”,也就是日本人给汉字起的音,例如“桜(さくら)”“女(おんな)”等。

五、词义的演变

日语中沿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有很大一部分都保留了在汉字的原始意义,例如“半年”“旅行”等等;有的单词中既有汉字也有假名,但从汉字中就可以揣测出其含义,例如“寒い”就是寒冷的意思,“食べる”就是吃的意思等等;有的词汇则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义,例如“囹圄”一词在日语中也是监狱的意思,而“走”在日语中表示跑等等;还有一部分词语则在演变的过程中完全丧失了汉语中的原意,在日语中有了另一种意思,例如“勉強”表示学习,“手紙”是书信的意思。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段时间,日本政府曾一度想限制汉字的使用转而是日语成为只含有假名的文字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的思考记忆能力大幅下降,最后不得不中止这一行为,而在这之后反而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包括定义新的词汇等等,例如从英文单词“America”引进的外来词“アメリカ”,后来定义了对应汉字“亜米利加”等等。

这篇文章只是从汉语和日语关联紧密而浅显易见的角度简略叙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些许联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研究能带来微薄的帮助。限于笔者水平,语法方面的许多在此不敢信口开河,敬请原谅。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语言上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愿汉语和日语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的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09a7a1a227916888486d74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