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摘要:根据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的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所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总结了对城市和自然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结合;景观形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日益受到重视,1962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McHarg经过10年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规划结合,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从而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 一、本书内容梗概
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态规划、运行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对城市、村庄、海洋、土地、植被、气候等问题进行生态学原理研究,并指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本书核心问题
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概念);第二是“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方法;第三是顺应、创造和形式的逻辑关系。而这三个问题,也围绕着作者所要说明的 “设计与自然结合”的主题展开。文章中的一句话是很好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1]”
作者全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世界的中心,人的高智能应该用于“创造”而并非破坏,而“创造”的基础就是对于自然、对于场地“适应性”的认识与尊重。我对于作者的态度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传统观点像是“我——它( I - It)”,东方的观点像是“我——您( I – Your Honor)”,而他觉得我们真正应该走向的是“我——你( I - You)”,最终达到的是“我们( We )”。 三、本书最喜爱部分
在这本书里,使我感触颇多的是第三章节一一海洋与人类生存的话题。作者认为,“海滩可以承受各种使人欢乐的活动:游泳、野餐、构筑沙堡、钓鱼及日光浴。但主要的沙丘绝对不能承受人的活动,不能承受任何践踏,必须禁止使用。”[1]并据此提出开发海岸地带的建议:“沙丘背后最为宽阔的地带显然为集中建设各种设施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根据其实际的大小,可以建立村庄,住宅组团,或者游憩中心。在沙堤的薄弱和狭窄的断面处则不得进行建设。海湾的边岸原则上应保留下来,不得侵犯。海滩可用作集中大量人流的游憩场所,但不要建房子。沙丘应禁止使用,必须通过桥梁跨越沙丘,抵达海滩。”[1]
反观现状,在我见到的许多海湾附近的沙丘上,都有建筑,甚至高楼。本是习以为常,在读完这一章后,我发现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生态规律。章末作者提出了一个反规划的例子,即新泽西海岸的不合理规划和使用,导致一场暴风雨摧毁了海滩附近的所有建筑物。但是,遭受了有如此严重的打击,规划者们仍未清醒,还在使用推土机来创造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新泽西海岸的地理条件与我国许
多沿海地区十分相似,利用情况更是大同小异。我想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破坏海河环境、随意利用沙丘的现状,我们的沿海地区就有一天会发生“新泽西的风暴”。 四、本书引起的反思
(1)城市规划究竟为谁而做?
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不同,决定了规划思维方式的差异。规划为谁服务?为什么要规划,怎样进行规划、进行什么样的规划?这样一系列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答案,做城市规划只会本末倒置,劳民伤财。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西方主流价值观已席卷全球,我们都在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我们都知道,每个食物链上的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再生和新陈代谢维持着群落的动态平衡。但是如果一个物种发生突变(急剧下降或激增),它很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衰退。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员,如果夸大其作用,以人为中心,也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如果生物群落被视为一个单一的巨大有机体,人类就如同酶一样,有能力调节。人们属于这个系统,完全依赖于它,但有责任管理这个系统。如何更好地管理和规划这一体系,不能简单地从经济角度、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制定规划目标。
今天,中国的城市和农村规划方法基本上是西方的实践,但无论何种规划方法,大部分规划都要为了实现各方人和经济利益的发展做出取舍,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当初日本为应对城市蔓延制定的“划线制度”,初衷是好的,但却为各方利益所累而一再妥协,最终并没有实现防止和控制城市蔓延的目的,反而促进了小规模开发及现有城市建成区的高密度化,部分地甚至加剧了已有城市问题的恶化,使日本城市丧失了在基本格局形成阶段进行有序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可以预见,一旦城市成为所有利益攸关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城市规划将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参与者提供很少的关注。无论什么样的规划方法和手段,只有真正领悟到人也是生物链上的一员,是生物群落中的酶,才能避免城市规划工作偏离人们的初衷,从而走上正确的轨道。
(2)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
如何在自然与城市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则强调“设计结合自然”。看欧洲城市的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会发现,景观设计师的实践不仅在景观设计领域,城市设计的主要实践者不是规划师,而是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前线奋战、拼杀。从国内前沿的实践来看,如果说几年前建筑师在城市设计、规划领域有所作为,恐怕我不能不说黑川纪章在国内的郑东新区概念,来自迪拜棕榈岛建筑设计师设计的上海之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过程概念的关注,宏大的图形化、审美化设计在自然的过程面前,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景观主导的sasaki在国内详细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设计领域已开始颇有建树,sasaki 的设计更注重自然过程对方案设计的影响,而这个自然过程包括自然环境中水流、气流、生物流等多因子的过程。如果从土地伦理和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过程的设计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科技至上的今天,麦氏生态规划法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可以作为一种选路方案,用于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规划,也可以用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研究等。其生态规划的哲学观依然给我们当下的城市规划带来深刻的反思,我们应该时刻警醒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古以来就与人为伴的生命单元休戚相关,我们不能再粗鄙的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掠夺式的发展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如麦氏言,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它只要求我们理解和尊重自然,而人是理性和表现力的唯一自觉存在。他必须是生物学的管理者,要做到这一点,
设计必须与自然相结合。 五、总结
现代社会有一个现象,人们从来的固有观念是生而处于城市,而不是生于自然中。我们不该从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而该从整个的大环境入手去思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当今城市的人口高密度、布局高密性、规模高扩张都迫使人类对自身生活有更好的要求——宁静、舒适、自然。愿人们放弃已经形成的自取毁灭的工作生活习惯,将任何自然潜在的和谐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0536f47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