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开船习俗》,欢迎阅读!
盐城民俗开船习俗
开网门 每年的正月初,渔民出海之前,都要举行开网仪式。这天船主装点香烛、恭奉三牲(猪头、鸡、鱼),船主领头,阖船渔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众船民在船主家举办满载会。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网仪式:敲锣鸣炮,将渔网平放海滩上,请一孕妇在网上剪2--3个眼,然后再拖网上船,起锚开航。开船是,先将船调个头,谓之“攘风”。无风是,船老大站立船头,领头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唤风,说是风在天上转,船上要人唤。
满载会与满载酒 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贡会的宗旨是“龙王保佑,满载而归”。因此又叫满载会。下海若能满载而归,便认为是龙王发了慈悲,船主须备足酒菜,拜谢龙王。然后全船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称之为满载酒。此俗已延续许多年,直至现在,渔船出海归来,家家都有饮酒放鞭炮的习俗。 盐城民俗三月踏青
农历三月,平原水乡已是草长莺飞,水和土柔。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度过了严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田野,嬉戏闲游,踏青漫步。三月三,晋代称上已节。《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fú除衅浴。”衅浴,就是用香草熏汤沐浴。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来水边,执兰招魂,戏谑恋慕。到汉朝,官吏定于上已之日,“皆禊xì于东流水上,日洗濯zhuó祓除,去宿垢疾”。上已节由此而形成。晋代以后,这一节日改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已日”。过去,三月三这天,盐平原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幼均可携手至河边举柳枝洒水嬉戏。有的带着风筝去郊外放飞,或在乡间野外拔茅针,采野花,挖荠菜。尽情娱乐一天之后,夕阳西下时才带着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门。如今三月三踏青的习俗虽已部分消失,但人们在三月三前后去郊外春游的却日益增多。春日郊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了。美丽的三月三,源远流长,令人神往。 盐城民俗爆谷卜年华
时近春节,盐城的街头巷尾不时传出炸米的爆谷声。成群的孩子提篮挂兜争着炸炒米,主妇和老人也不甘落后,凑合其中。他们兴奋的脸庞和欢声笑语,使人已置身于春意的氛围之中。春节爆米花、卜年华的习俗不知源于何时。相传这是一个舶来品(“舶”读bó,意思是“航海大船”,“舶来品”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而不是从海上漂泊来的物品。因此,“舶来品”不能写成“泊来品”),由“洪武赶散”时从江南传入境内的。明人笔记中曾有诗曰:“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
转手翻成白玉花。粉红佳人觇chān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装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验灵,过后谁也不再去追问。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爆米花卜年华成了过年
期间的一桩趣事。人们见到这好似报春的点点小花,无穷的乐趣便在其中了。 盐城民俗端午节吃红萝卜
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同治元年的端午节农民起义。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收编了原太平军林凤翔部下的一支叛军,其中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处横行无忌,军纪极坏。同治二年,李鸿章派他带领200多人,分乘10余条船到东台大丰一带收购军粮,船只停泊在“三昧寺”码头。这些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东台地方官也畏之如虎,小心恭维,不敢有一点怠慢。东台知县高风清,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萧风孙,都不敢受理控告詹军的案件,老百姓讽刺他们叫“高(风清)枕无忧,萧(风孙)遥自在”。詹军因此更加肆无忌惮。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长得美丽俊俏,顿时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与詹贼理,惨遭毒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趁清兵不备,纵身投河自尽。沈女的母亲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这家4口人,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来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官官相护,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
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吓得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朋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盐城民俗清明门前插柳枝
盐阜农村历史上曾流传着清明门前插柳枝的习俗。相传此习俗源于唐代。那时,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阜宁喻口(今施庄境内)筑城安寨,到处攻城夺地,斩杀贪官污吏。土匪恶霸对他恨之入骨,造谣煽动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有一次黄巢起义军在追杀一个贪官时,途中遇一妇女背着个10来岁的大男孩,搀着个5-6岁的小男孩,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黄巢感到纳闷,心想,这人要是背着小的,搀着大的,不是省力吗?于是下马问道:“你这个嫂子,为何不背小的搀大的,那样不跑得快吗?”妇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所生,手中的小孩是亲生。前娘只有这么一条根,我以后还能再生,要是黄巢追来,我就丢下手里小的,背上大的好逃命哪!”黄巢听了深受感动,便如实告诉妇人:“我就是黄巢,专杀坏人,像你这样有德有义的好心人,我决不杀你!”妇人一听说面前这个人就是黄巢,连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杀我,你手下人也不杀我吗?”黄巢扶起妇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为防止部下误杀,黄巢对那妇人说:“你在家门前插上柳枝作为记号,我手下人见插柳枝的人家决不搔扰。”妇人连连磕头道谢,回家后,告诉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门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无事。从此,每年清明节,百姓们为祈求平安,便在家门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盐城民俗祭张王
元末,大丰白驹场的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率领起义军,爱护百姓是有口皆碑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对民众秋毫无犯。每攻下一座城府,便开仓济赈,除留军需之外,其余财物均分发给贫苦的农民。因此,民间流传有“死不怨泰州(士诚),生不谢宝应杨(完者)”的民谣。后来,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建立了明王朝。但是张士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抹不掉的,人们想方设法纪念他,为掩人耳目,西团.白驹.草埝一带民间将历史上沿袭的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的习俗,改为明祭“王”暗祭“张王”。这一天晚,家家户户的门槛外摆一张祭桌,上置一盏用蛤蜊壳做成的香油灯,内浸几根灯芯,两边各置一支蜡烛,前面点香。一时,光影摇曳,香烟萦红,男女老少磕头跪拜.祈祷:“惩奸除恶,普渡众生,家家祭祀,张王安康。”祭祀完毕,人们便相约来到一处预先搭好的员门下,手持枝蔓芦柴,在顶端缚上一柱香,香的末端系上一束鞭炮,待香慢慢燃尽后点着鞭炮,须叟间,火花四溅,像夜空繁星闪烁。据说,这便是“张王睁眼观察人世。”接着,人们尽情地吹奏箫笙.唢呐等各种乐器,汇成壮阔的声浪。据说此景象征着当年张士诚一呼百应,带甲数十万的浩大声势,也象征着百姓怀念张王的感情如江河行地,永久不息,这种祭奠活动,每年一次,每次持续到午夜时分。农历七月三十祭张王的习俗在大丰一带流传了几百年。 盐城民俗盐城立夏的风俗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5月5日或6日,农历三月四月之间。这一天,各地有吃鸡、鸭、鹅蛋和烧饼等习俗,尤其以吃蛋为特色。这一天,人们不睡午觉,不做门槛。中午称体重,以免“瘦夏”。有一首诗描写:“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秤高悬坐竹篮,老少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 盐城民俗祭灶神
是先秦以来重要祭祀“五祀”之一。按照礼记.月令; 所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时的孟夏,是指正月。然而祭灶的具体日期.来历说法不一,各地亦有差异。 盐城境内城乡居民,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二十四为“送大灶”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神龛前设丰盛的祭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焚烧。焚烧时,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情况”了。到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
灶。这时,要将大红纸书写的“东厨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贴进神龛,两旁还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表示对王爷的恭敬。新灶神贴上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国后逐步消失。 盐城的民俗: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 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xiǎn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 :“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盐城的民俗:庙门朝北
从前,一般土地庙的庙门都是朝南的,而唯独建阳镇的土地庙庙门都朝北。据传这与当地人怀念陆秀夫有关。南宋末年,陆秀夫以身殉国后, 故乡建阳镇的乡亲们悲痛不已。 镇上一位 90多岁的周姓老人,一天在睡梦中见到陆秀夫回到故里,丞相嘱咐老人,如今北方元军野心勃勃,妄图霸占中原,闹得国无宁日,他已拜会过土地神,请诸位正神把土地庙门改向朝北,这样可以多管一方,好监视北方元军的入侵,同仇敌忾,共济国难。 第二天,老人把梦中见到陆丞相的情景和丞相的嘱托告诉大家,乡亲父老无不为陆公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一致认为,只有按照丞相的嘱托,才能告慰忠烈的在天之灵,当天,乡亲们就纷纷捐资,献料,把建阳5 座土地庙的庙门全部改成朝北向。 建国后,土地庙已被拆毁,但建阳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土地老爷门朝北-----多管一方”的歇后语。
历史沿革: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 革命老区: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领导人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 新四军纪念馆 被列入全国 100 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行列,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025487601f69e31433294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