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2022-05-21 21:19: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


——七夕:《迢迢牵牛星》《鹊桥仙》对比阅读

一、课前探究:七夕知识知多少? (一)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 在东汉时七夕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因七夕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汉代,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20065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七夕的习俗。

1.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方法。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投针验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盛行于明清两代。通过把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浮针试巧”“丢巧针” 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2.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3.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二、欣赏诗歌:《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根据文章的思路,自选视角,复述故事。

2.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三、拓展阅读: 请把《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词《鹊桥仙》相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同点:

不同点:



四、知识链接:名人爱情观

罗曼罗兰: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和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

泰戈尔: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叶芝: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脸上痛苦的皱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db7f3613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