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韶华:什么是画家的实力?画家靠什么安身立命?》,欢迎阅读!
周韶华:什么是画家的实力?画家靠什么安身立命?
作者:暂无
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6年第9期
文/ 周韶华
什么是画家的实力?画家靠什么安身立命?对这个问题人们有着非常不同的认识并表现出反差很大的人生态度。有些人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重,尤其“官本位”对人的诱惑很大。但另一些虔诚学子则安于寂寞,对艺术的执著和极力追求,实质上是他们对内在人格的觉醒与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无尽头的追求。因此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今天不放,不放走每时每刻,最不放过的就是坚守住艺术本体,夯实与完善艺术本体,守住这方精神家园,这是他们毕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历程。以上这两种不同心态,在今天的反差是很大的。
要守住夯实和完善艺术本体,这在今天是个很难的问题。不但要排除金钱崇拜和物欲引诱,而且需要解决一系列认识和实践问题。首先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的艺术素质。这个大视野、大思维,应能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把古往今来纳入视野,思维开阔,流观宇宙,优化选择。艺术是不尚雕虫小技的,它不擅言表,崇尚表意畅神,以弦外音、画外画玄机妙得,始终着眼于表现大格局的艺术魅力,并把这种魅力扩张为整体的艺术气象,在整体气象中让人感受到艺术生命之永恒。在恢弘光大的气象中含有数千年优秀民族文化的某种气息,同时也还包容着人类文化中某种有益的成分,它们是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化的异质同构,是以当代东方艺术的风神显示艺术生命力的。
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因为以往的传统其生存空间和人文环境是农业社会,一切源于自然,是自然生态文化。现在是人造城市,基本上是人化自然,是产业化农业,是网络化信息文化,一切都是现代化,文化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我们还必须观照传统、解读传统、承接传统,而且还要有大传统观念,并在丰厚的大传统土壤中滋养和发展自己,但同时还必须能对以往大一统的单一模式予以打破,来重构传统,张扬艺术个性,对视觉形式进行新的选择和拓展,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到来时,不能脱离当代的人文环境和当代的物质基础,应把思维视野引向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探索新的视觉样式,主动地与当代中国人进行心灵沟通,这是时代的需要。
根据以上认识,我想谈谈自己是怎样选择自己的艺术形式并建构一套相匹配的系统的。
紧扣住中国水墨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这个时代命题,始终不渝地把探索的重心放在对传统艺术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这个基本点上,并且从精神内涵和形式语言这两个层面上双向推进,是我一贯的发力点,并为此进行了长期准备。在近20 年中我走访了约20 万里路,几乎横跨了亚、欧、美三洲,跑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离开对这一无比广阔的自然空间的深切感受,视野打不开,只围着古人转,是难以创造出鲜活多姿的艺术形象的,这是我的第一资源库。第二资源库是上下五千年求索,这是更高层次的资源,它关系到艺术创造的文化品位,是川流不息的艺术资源。与此相关的是我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书籍,举办了50 多次画展,出版了十
多种画集、文集。这需要不断总结、反思,是调整的必要过程,都是为夯实艺术本体殚精竭虑。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画家作为主体结构,应有综合性的艺术才能。一是要具有对民族文化理解的深度,二是要具有对人类文化的关照能力,充分占有人类文化资源,特别是要面对新的人文环境,背靠新的经济基础。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是进行新的综合与新的分化的基石,是明确文化针对性和文化定位的依据。只有把自己置于历史和未来的链接中,置
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践中, 既承接传统文化, 不失东方文化神韵, 又重构当代图式, 才具有艺术上的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和大气象。
其次, 对周边相邻艺术要能引进渗透, 包括设计艺术、建筑、雕塑、民间艺术和其他姐妹艺术。以往的艺术是在既定的媒材载体中守住边界,原地推磨转圈, 现代艺术则打破疆界,向周边艺术撷取语汇, 艺术已从单因子遗传变成多因子复合结构。虽然我们还要回归到水墨画的范式里去对对号, 温故知新, 但探索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势所必然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只有在交流的平台上互补互动才能够使中国画具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再次,理论研究要与绘画实践同步互动,重要的是要正视当代人文环境。艺术的当代文化环境已与古代根本不同了,离开这个现实问题去谈论传统或当代性都不在点子上。在这个前提下谈论主体意识的文化建构,理论思维才是清醒的,探讨艺术语言的综合能力才有现实意义。
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最根本的是要能真正抓住传统精华,而不丢失传统最宝贵的东西。要突破传统就要以全新的要素来重新建构,以新的优势取代旧的僵化的东西,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价值标准上不妨变笔墨独尊为多元结构第一,变游戏笔墨第一为样式新颖第一,变小趣味第一为大气势第一,变功夫第一为胆识第一,进行反向思维,反其道而动之。实际上这并非消解笔墨,而是以新的感悟去发挥笔墨,从整体上推动中国水墨画结构向现代转型,重建笔痕墨迹的现代结构,咬合点线块面的形式化及水墨与色彩胶合后的意象象征,显示水墨画的现代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设计的创新总是要和通盘解决一系列新课题相关的原因。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链接点,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找到一个融合点,在古今中外的经纬线上给自己选定坐标,创新不是泡沫行为,不是哗众取宠,创新应有扎实的解题方案,要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
为2005 年巡回展和出版画集而创作的大型组画《汉唐雄风》是我历次个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共分四大系列:1. 汉唐雄魂;2.幻梦的净土;3. 古往今来;4. 天地人和。选择这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素材和立意脉络是20 年前创作《大河寻源》以来的思路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我的传承观与发展观的必然归宿。
汉代艺术的气魄与力量空前无比,魏晋的风骨与气度非凡超群,盛唐之丰满华贵、辉煌灿烂,都是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从这里汲取力量,中国画的发展正需要从这里找回已经失落了的精魂。它们是我这一大型创作的艺术思路的主线。我觉得夯实艺术本体,不但要沿着这个大传统的脉络继续发展,而且要根据新的人文环境和新的观念创造新的样式,在多种可能性上进行自我选择。
虽然艺术创造是心灵的闪光、内气的勃发,是超常的灵魂力量、人格力量、知识力量和情感力量的表现,但是要把灵魂的力量提到中心位置,必须追溯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一定要在着眼于当代文化转型的建构上,把坚持民族文化立场和展示当代文化身份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不是二元对立,更不是去为追逐功名利禄而奔波,把心用在艺术本体上,不搞哗众取宠,不搞泡沫创新,不拉虎皮作大旗,一心一意地夯实艺术本体,才能做一点切实有效的工作。用作品说话,作品就是力量,勿忘本体,勿忘学术。
作者简介:周韶华,1929 年10 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1950 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 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 年获评2014 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文章来源:《美术天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d7f629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