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写作之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分析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

2022-07-11 21:08: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8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秘写作之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分析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欢迎阅读!
迪伦,鲍勃,写作,飘扬,技法
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分析鲍勃迪伦的《答

案在风中飘扬》





摘要:2016年,美国的摇滚、民谣艺术家兼诗人的鲍勃迪伦,以诗歌《答案在风中飘扬》(英文为《blowing in the wind》),成功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着重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即写作笔法上的排比、象征、留白、烘托,叙事技巧上的回环往复的呼应,以及其他方面的写作技法,如尊重作文的客观环境、写作深度上的抽象为具体、空间场境转移的角度,来分析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让人们更加了解这篇诗歌中所蕴含的写作技法。 关键词:写作技法分析;鲍勃迪伦;诗歌 一、写作笔法之美

认真赏析这首诗歌,就会感受到写作笔法在这首诗歌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排比的运用。就像文本中所展示的,“how many……how many……how many……”等,字里行间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让他的诗歌读起来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气势。并且,赋予他的追问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一种力量,可以让这种追问伴随着排比气势,一层一层的直击人们心脏的栖息地。其次,是象征的运用。就像文本所写: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他用白鸽象征和平,炮弹象征罪恶的战争,又用安眠两个字来讲述白鸽,用永远禁止来描述炮弹,让人们在这种象征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对和平宁静的向往,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再次,就是留白美。文本中诗人一直在重复这句话语,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会让读者不自觉的去进行想象,答案到底是什幺,什幺时候才会出现。以一种想象的缥缈的留白,激发人们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由旁观者上升到参与者。最后,就是诗歌烘托手法的运用。诗歌文本中的炮弹假装什幺都没看见哭喊牺牲多少条生命等灰色黑暗的字词句,为我们烘托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烘托出作者对这些不幸和苦难的无奈,而且也烘托出作者所写主题的严肃性与庄严性。他不是在写自己,而是在描绘与呼唤一个时代。这就是写作笔法给人的神奇感应。 二、叙事技巧之美


这首诗歌更美的还有诗歌中节与节之间回旋往复的照应,以及对主题回旋往复的追寻。特别是文本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读后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章节与章节之间有一种回旋往复的旋律之美,让主题的追问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这种回旋往复的前后照应中让人们思考诗歌背后的生命意义:答案是什幺,什幺时候才会出现?一下子就让作者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让你感受到这已经不再是作者一个人的追问,是你我他,甚至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追问与追寻。这就是叙事技巧给我们的美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 三、其他的写作技巧之美

除上述写作技巧之外,它还有其它的精彩。首先,尊重写作的客观环境。这首诗歌含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与国际色彩,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自己感情的真实的完整的表达。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是他面对残酷的战争,而对世界呼唤和平与和谐。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获得自由则是他面对当时政治中的种族歧视而发出的对自由平等的呼唤,他用自己的诗歌反映着自己对社会的期盼,他尊重了这篇诗歌所处的真实的客观环境以及诗人鲍勃迪伦真实的感慨。其次,就是写作深度上的化抽象为具体。鲍勃迪伦在表达自己对和平宁静和谐这一抽象主题的向往时,并没有直接描述这一抽象主题的美好,而是通过具体的白鸽在沙丘安”“炮弹被永远禁止,这些含有象征意义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心之所向。这种写作技法的运用让我们对这种抽象的主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不自觉的追寻作者的脚步。最后,是空间场境转移。诗歌由最开始飞翔白鸽的大海,转移至炮弹掠过天空的战场,由人类不平等不自由的聚居地,再一次转向充斥着哭声与鲜血的战场。用这种不同空间境地转移,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作者追寻的用意与意义,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这些苦难与不幸,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追寻的答案的重要性与美好性。可以说,作者鲍勃迪伦

用这些写作技巧,给我们揭露了一些丑恶,也反衬出一些美得追寻。 参考文献:

[1]傅德岷,杨爱平,郑江义.写作基础教程(第五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2]金健人.写作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何宗文.写作技法探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ce7b8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e.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