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

2023-03-10 04:11: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欢迎阅读!
文化内涵,中西,差异,节日
文化透视: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特质的象征,这种文化自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各个国家的节日风俗都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的生活因它们而变得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美丽的传说,每一个节日都有固定的纪念仪式和活动,每一个节日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在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脉络,即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鉴善恶,凝聚着人类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像,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紧密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同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明显差异首先表现在:宗教信仰不同。西方的宗教性非常明显,它是一元种论宗教他们认为基督教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天、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所以,圣诞节人们的宗旨是祈求上帝赐福与人们。而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灵是“为我所用”的神灵,即所谓“祭神如神在”—— 虽然在许多时候是以求得神灵庇佑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春节祭祖和祭神同样重要,并且特别强调亲人团聚。节日上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如美洲玻利维亚的“鬼节”万圣节与中国传统旧历七月十五(中元)凄凄惨惨地烧纸钱祭祖的“鬼节”,或者45日祭奠先人的“清明节”,无论是内涵或是形式都迥然相异,其中所寄予的利益诉求与精神寄托也完全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都寄托在血缘子孙的继承绵延上,这种绵延寄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尚,把不能继承并张扬祖先事业功绩、精神遗训或物质遗产的人视之为不肖子孙,因此,将祖先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初始使命。而在西方,进入基督教文明的欧洲,从来就没有这类习俗和制度在基督教文明的观念中,每个人都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而不是对自己的祖先负责。

其次,是伦理文化不同。“中国是陆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这话很有道理。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同,产生的伦理文化自然也就迥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文化从远古到现代,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厚重的伦理道德上的内涵,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伦理道德的传承而不是给人们以欢娱休闲的机会,缺少世俗所需要的娱乐色彩。传统节日从性质到形式,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而服务。这种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并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因此添加了“祭祖”、“团圆”等“孝亲”元素。

而相比之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伦理色彩弱,娱乐的色彩要强得多,更能给现代人以充分张扬个性和享受欢娱的机会,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入。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个体精神的升华外,还注重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人之间的情感诉求,这些都很容易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例如西方已经有形成了世界性节日


的“情人节”,就是两个异性有情人之间的节日,与任何其他人无关;不管是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只要他()是一个健全正常的人,就需要爱情,就可以接受这样的节日,这个节日除了爱情,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画蛇添足地填充或升华。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此绵绵无绝期”的“七夕()却无西方“情人节”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内涵。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观念也体现在西方的传统节日里。民间传统节日“妇女接管日”,又称“老婆节”(“巴布节”)、“妇女狂欢节”、“母亲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在“三纲五常”的中国儒家文化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在形式上还表现为:感情表达方式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接受礼物的方式和态度也不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迥异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被强迫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 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移植的一个重要障碍。从输出角度看,凡是没有特定历史域、民族、宗教特质并且内涵单一的节日(如“狂欢节”、“情人节”之类)文化更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移植性,因为内涵单一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且可以被填充进不同的新的异质文化的内容。从接受角度看,凡是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的文明更容易接受其他异质文明的文化包括其宗教文化和节日文化从而显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因为特定的宗教文化是阻碍异质文化传播的重要障碍,正如具有泛神宗教观念的中国人容易接受佛教、基督教文化而具有一元神宗教观念的西方人难以接受中国人的多神崇拜及血缘宗法祖先祭祀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群体的西方人大概不会过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当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建造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桥梁,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入。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和“由来”,让朋友们在欢度节日的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中,拣拾起一些文化的结晶,领略人类共赞的勤劳、勇敢、正直和善良。

文献参考:

[1】方川.王怀义.名俗的思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oo3

[2】刘刚.李辉.节日的故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盖国梁.节趣[M】.上海:学林出~ ,2000

Comparative Study on Important Festivals between China and W estern Countries

LI Mt

(Department of Humanity Scicnce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ueyangHunan414000)

AbstractFestival culture is very profoundThe festival customs in dissimilar countries are established by usagewith the own distinct national features and rich presentation formsbut they infiltrate to each other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erpetual charm of the customs by comparing three groups festivals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Spring Festival and the Christmas Daythe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and the Halloween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and the Western Valentine S Day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834fa1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