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象力

2022-04-01 01:2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欢迎阅读!
社会学,想象力
C_赖特_米尔斯的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研究_时立荣

C. 赖特·米尔斯把公共知识分子视作能够改变美国社会的潜在力量,从《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探讨新中产阶级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到《权力精英》探寻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再到社会学的想象力》展现的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米尔斯一生的学术发展路径都与公共识分子问题紧密勾连。米尔斯最后将“个人困扰”提炼成“公众议题”,即从个人与社会关系中互构出公共性议题,并指出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才能担此重任。 一、《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与公共知识分子

《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是米尔斯论述20 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老式中产阶级的主体: 农场主、商人、自由职业者如何逐渐丧失其社会主体地位,被新中产阶级所取代。继而论述新中产阶级又如何成为现代美国社会的“牺牲品”,在极度发展的科层制度中创造物质价值却自我迷失,始终缺乏明确的政治方向。在美国社会政治市场上,新中产阶级正在高声叫卖自己; 任何看上去足够体面、足够强大的人都可能占有他们,间接指出了新中产阶级并非美国社会的权力核心。正是通过《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将新中产阶级置于美国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之中,以其敏锐的知识分子的嗅觉,探寻新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美国社会阶级结构是怎样的”这个疑问,为他后来将“个人困扰”上升为“公众论题”奠定了基础。 二、《权力精英》对疑问的回答

米尔斯的《权力精英》1956 年出版,这个年代的美国,是米尔斯所称的“物质繁荣、国家主义甚嚣尘上的政治真空”时代。在米尔斯眼中,权力精英占据机构中的重要地位,是一群气质和能量出众,拥有财富、权力和声望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生活方式的人。而实质上,权力精英已经改变了平衡理论这个改变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大众社会来完成的。大众传媒为新闻传播的载体,为人们提供新的信息和观点,指导大众应该怎样以及如何这样。但大众传媒的普遍流行,常常侵占了私人空间,摧毁了人们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公众很难真正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米尔斯这里指称的大众社会由占人口多数的失去权力的社会底层构成,他们因缺乏权力而处于统治的最底端,被动地单方面接受统治阶级传递的信息沉溺于各种娱乐节目,丧失了对政治问题的关注,成为权力精英统治的忠实拥护者。米尔斯分析了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布: 社会的顶层是占有垄断地位的权力精英,掌控着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力; 大部分新中产阶级组成了社会的中间阶级,中间阶级是一种平衡的僵持力量,没有将底层与顶层联系起来的能力; 社会的底层不断地丧失权力,在政治上毫无话语权,逐渐形成大众社会米尔斯的失望实质上包含了其对权力精英的批判,正是权力精英的出现改变了美国的平衡结构,权力精英作为社会军事政治经济的占有者,从中间阶级和大众社会中夺取资源,取之于民,却用之于己。 三、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转向

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米尔斯提出社会科学研究什么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如何做好社会科学研究似乎同公共知识分子关联很小的话题,然后,又给出答案。在他看来,只有公共知识分子能够建立起“个人困扰”到“公众论题”的联系,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个人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米尔斯分析了社会科学家作为理性人所自我期许的三种政治角色: 哲学王、统治者的幕僚、面对统治者和“公众”的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哲学王的角色强调社会科学者置身社会之外,面向自身学术价值,仅成为掌握知识的人; 统治者的幕僚则专注于统治者认为有价值的议题,成为维持统治者政治稳定的工具; 只有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既不忽略统治者的兴趣,又致力于教化公众,追求民主政治这一核心价值。米尔斯进一步指出了独立公共知识分子的政治责任: 社会科学家作为文科教育者,他的政治职责就是不断地将个人困扰转换为公共议题,并将公共议题转换为它们对各种类型个体的人文上的意


义,从而实现民主社会的主流价值。可以看出,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知识分子公共大众服务的智力工具。

四、对米尔斯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评价

米尔斯对新中产阶级的异化的极度失望和对精英阶级权力垄断导致的“集体失语”的不满,转而对公共知识分子寄予厚望,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有机会成为或者能够成为真正实现民主权力的倡导者。社会学的想象力》包含了米尔斯关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集中思考,他对宏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科层制气质、科学哲学进行了批判,转而强调历史人类多样性以及理性和自由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并指出社会科学家的治学之道,其论述的所有内容中都可找到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的勾连。米尔斯始终强调一个核心问题: 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是将“个人困扰”上升为“公众论题”。然而,公共知识分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社会? 公共知识分子究竟有多少文化资本能够引导公众的思考? 实际上,米尔斯自己正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无所不能”

浅谈《社会学的想象力》中的学术误区 任中峰

一、宏大理论的恶意

宏大理论是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一个切入点。宏大理论追求的是理论的普适性,主要源于对人类社会同质性的假设,企图构建一个不切实际、超越历史放诸四海皆准的概念化、抽象化模型,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这种情况暴露为他们在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时,有时故意规避明白晓畅的行文。 概念和术语是构建理论的基本工具,宏大理论倾向于将工具当做理论的主体内容,反反复复地对定义、概念、原则进行推敲,这种穷尽式的表达暴露了宏大理论家的“归纳癖”和“阐释癖”,从反方向说明了宏大理论的空洞、乏味,只有借助语言技巧才能填补实质内容的空白。

二、统计仪式的加冕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还批判了“抽象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本身并无问题,抽象经验主义将经验研究的价值取向做了过于微观的定位,研究重心不可避免地集中到了琐屑的经验事实,缺乏宏观的、历史的、全局式的理论构建。“在研究实践中,抽象经验主义似乎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我称之为抽象经验主义的社会研究风格经常通过诸如制订社会科学计划和法则的方式,重述并采用自然科学哲学 抽象经验主义借助了统计的仪式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加冕”,通过令人迷惑的数字游戏使原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常识看起来成了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抽象经验主义不是依靠自身的思想而是依靠这种统计仪式攫取了名不副实的尊重感。 三、科层制的顺民

学术研究的“科层制”是米尔斯批判的一个对象。在米尔斯这里,“科层制”主要针对的是研究机构中的技术分工和研究资源的分割。科层制首先损害了学者的独立地位,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薪雇员,依附于某一组织或机构,主要目标由他人的决定而非自己的良知来决定。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加入了不断扩张的靠思想谋生的队伍之中,成为行政人员、谋士或技师。 科层制通过对学术资源的分配实际上掌握了决定现代学术取舍的话语权。独立、自主、批判的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当学者沦为雇员的角色,社会科学家已经开始成为科层制下的学术顺民。

社会研究者应如何选题及确定研究内容——解读《社会学的想象力》 易丹

美国著名批判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所著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本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结合作者自已对社会阶层等方面的洞察与研究批判传统学科抽象与僵化界限,提出了运用个人经历、社会历史与时代生活相联系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来进行社会研究同时认为社会研究者必须把自己置身于持续


的人类困扰和紧迫的公众论题之间,把个人困扰上升到公众论题,把当代焦虑和淡漠的要素作为选题的出发点和研究内容的落脚点。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我国也存在很多问题: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老龄问题及腐败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米尔斯所说的公众论题,是国家和民族层面的问题,它们承待解决。社会科学家应承担起历史政治的责任,我们绝不应该仅仅是技术专家的角色,而应该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与道德感的“公共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摆脱科层制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主的研究者,立足历史面对现实,在选题和作研究的过程中,要以民族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也就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作为选题和研究的出发点,承担起关注公众论题的学术与政治道德责任。 培养社会研究者的心智品质——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黄巧玲 一、米尔斯对当前美国社会研究的批判与反思 美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学的研究偏向,米尔斯对其进行深度地反思在书中列举了五种偏向: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科层气质、科学哲学。宏大理论偏于概念的组合与分解,对概念盲目崇拜,表现出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抽象经验主义死抓研究程序中一个接合点,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方法”进行过度渲染,表现出形式的、空洞的精巧。而形形色色的实用性渗入到社会研究中,使得社会科学开始承担和包含着道德政治上的决策,成为“科层常规”和“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根本没有触及社会的实质性问题。

二、社会研究者应有的研究品质

作者考察了社会学的几种研究偏向及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后,认为社会研究者要能跳出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看清世事,看清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而这需要一种心智品质,即一种做学术的“灵气”这种品质正是作者论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它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的能力,换言之,即一种以“无立场”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难以一窥社会学全貌,容易被概念和技巧架空。

为具体说明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作者从阐明人类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研究的复杂性,社会科学与个人生活历程、社会历史社会结构等交织在一起。作者指出,任何社会问题都必须基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的多样性进行讨论和检验,如果脱离一定的背景社会研究将是苍白无力无益于社会的。 三、寻求治学之道

作者在最后以附录——“论治学之道”的方式,试图为研究者指明治学方向,这是全书的旨归。作者认为不要把研究工作和日常生活割裂,治学者应能有效地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并不断对个人的生活体验进行审视与解释,以此保持内在的清醒。 研究者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学术档案(即记日记),养成动笔的习惯,对读到的每一本有价值的书做大量笔记,并对学术档案进行分类,在各类主题下,应包含个人观点、评论、摘录、书目和课题概要。研究者还应经常对学术档案进行整理。设立内容丰富的学术档案,对其进行不断地维护和更新,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体验,养成自省的习惯,社会学想象力才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作者又集中提到了一些有效方式:全方位地解读论题的短语和句子;养成交叉分类的习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交叉分类中,多使用是与否的形式;以比较的方式理解资料等等。总之,研究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打破学科壁垒,转换研究视角,从研究题的实际出发,多视角、多学科分析问题。 米尔斯还对研究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拷问,在各种制度安排与利益驱动下,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又该如何走上研究之路?这种拷问不只针对社会学,我们所有从事研究人,如果没有做研究应有的心智品质,没有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一种广阔的视野和学术真诚,我们的研究将走向何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7c114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