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记》中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研究》,欢迎阅读!
《学记》中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研究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专著。《学记》在具体分析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就为我们做出了积极的示范引领。《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孔子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是怎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的:
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这四位学生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都向他的老师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问仁。孔子听了,对这四个学生居然给出了四个深浅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在今天教育界“标准答案”盛行的氛围下,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对孔子来说,这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道理。
原来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樊迟知道这些,孔子认为也就够了;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孔子认为对于司马牛来说,通过教育让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做到慎言慎行也就达到教育目的了;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了;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才是最寄予希望的,所以教育也深且比较全面。
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教不同的教育内容,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这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提升,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的威力,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听其言,观其行”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他的学生中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对此他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而在现今的教学中,学生的特点不同,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不同,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性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等。因材施教主要是依据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论是学习某一特定的作业还是一般的自主学习都存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学习积极性的不同,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的不同,这就会导致学习结果的不同。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生喜欢能理解支持自己的老师,中学生喜欢知识丰富,能开发自己智力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及时与之沟通。
而中学老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多讲一些能开发学生智力的题目。与高能力的学生相比,低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受学科性质,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的学习动机往往不强,在学习中常常失败,他们更喜欢有耐心,能及时给予他们反馈、表扬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更多的耐心悉心指导,积极地反馈。如我们班的小龙同学,因家庭关系复杂,一直无人督促监管学习,学习成绩很差,经常遭到各科教师的批评。一次,从不写作文的他破天荒地完成了一篇小文章,尽管错别字多,语句也不够通顺,但在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他爸爸的依恋之情。为了鼓励他,我在班中郑重地表扬了他,让同学们为他送上热情的掌声,看得出他很兴奋。从那以后,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作业了,课上也会举手发言了。对于这种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我们教师就应放低教学要求,循序渐进,让他们先尝到学习的甜头,再逐步提高要求。
教师还应该是学生人生的规划的指导者。新“木桶理论”就告诉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对他们有正确的期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习活动中多一把尺子,多一些关怀,让他们在自己所专长的方面更进一步。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寒、博尔特等人,就是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我们在遵循总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予以不同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季节,时机来到时,浇水、施肥、吸收阳光,终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73a8d8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