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剪辑论坛[DV剪辑有规矩][修改版]

2022-09-09 04:10: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DV剪辑论坛[DV剪辑有规矩][修改版]》,欢迎阅读!
剪辑,规矩,改版,论坛
本文所谓的“dv剪辑”是指影像镜头的衔接搭配排列组合,与剪辑软件的种类版本及其操作方法无关。dv剪辑是采取技术手段处置影像,用镜头语言编排故事(或情节)的过程。它是影像二度创作的平台,是完善并美化作品的环节(正如有人说片子是靠“剪”出来的),也是剪辑者展示才智的绝好机会。

笔者见过不少朋友对剪辑软件十分在行,说起各种功能如数家珍简直无所不知,电脑操作驾轻就熟果然身手不凡,可是有的人镜头接得不合适、不合理,甚至出现错误竟浑然不知。大概他们以为dv剪辑是靠软件软件“玩得转”当然就等于剪辑水平高……这实在是个可悲的谬误。殊不知熟练地使用软件是一回事,镜头剪得“有想法”“够精彩”又是一回事。前者是基础,为后者服务;前者重技术,后者重理念,两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软件操作是“硬”要求,最终结果是“能不能”把镜头接起来,自然十分重要,属于“会不会”的问题;理念是“软”指标,它是各人脑子里的认识和想法,涉及前后两个镜头“该不该”接,接得“对不对”“好不好”乃至是否算得上“巧妙”的范畴,两者不在同一层面。 影像镜头有其自身的特点,dv剪辑应遵循其规律,不讲规矩或不知规矩往往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错。这种现象时有所见,笔者曾经撰文议论,如今再说似乎有点老生常谈,怎奈剪辑错误彼伏此起、层出不穷,简直成了多发病常见病……其表现也花样繁多,本文仅就几种常见的违规现象稍作分析。例如:

1 “同场同景”组接

同对象同角度同景别镜头组接,俗称“同场同景”,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忌讳的错误。笔者看到某朋友剪dv片,片中有小朋友在背唐诗,看着看着觉得眼前一“跳”,心里“咯噔”,细问才知:原来孩子背到这里“卡壳”了,仰起脑袋在想词,据说大约过了半分多钟才想起来,继续背下去……这位朋友就“咔嚓”一刀把这段剪去,而后再生生地两头联结起来。 问题出在“剪”,本来是“连续拍摄”的“一个镜头”,你剪掉一段“卡壳”再接上,这样就成了“两个镜头”,硬是弄出一道接缝。相邻的镜头对象未变、景别相同、背景环境照旧,而人物的动作及所处画面的位置却稍有改变,这是典型的“同场同景”,看到这里叫人眼睛能不“跳”吗? 解决的方法是,“卡壳”这段不剪也无妨,孩子“忘词”很正常,“想词”的表情可能更生动。或者把这段做“快动作”也未尝不可,兴许还蛮好玩。要是你嫌太长非得剪掉,或者偏要说他背得很流利“一气呵成”,那么就得做“叠化”或者加“白闪”,不过内行依然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 根本关键还是在于“拍”,假如这位朋友明白镜头组接的道理,了解dv剪辑的规矩――相邻镜头必须有所变化――就该改变拍摄角度变换景别构图……要是再懂得镜头语言表达的话,那么就会留意拍些反应镜头(如家人在一旁听孩子背诵或鼓励他想词)并拍些主观镜头及空镜头(如房间天花板上电灯或玩具小摆设之类)插在那个接缝处,这样才叫“天衣无缝”呐。

2 “越轴”现象

“轴线”,是指由于被摄人物或物体的朝向、运动和被摄体之间的交流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轴线有两种,一种叫关系轴线,一种叫运动轴线。

这是教科书上关于轴线的定义,我们举具体例子试着把它解释清楚。 比如说,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坐着玩“石头剪刀布”,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我在心里划一条线把她俩连起来,这条线就是轴线,

又比如,宝宝骑自行车画面上从右往左行,我也在心中给她骑行的方向划一条线,这条线也叫轴线。 前一个例子,小朋友玩“石头剪刀布”形成关系轴线;后一个例子,宝宝骑车就是运动轴线。

轴线规则要求我们:在遇到存在关系轴线或运动轴线情况下,只能始终在轴线的一侧设置机位摄录,通常不允许一会儿又跨越180度到物体(或人物)的另一个侧面去拍摄。

我们在摄录和剪辑时,脑子里应当有“轴线”这个概念,明白轴线规则镜头才会合理。遵守轴线规则的组接,人物位置就能稳定并合乎视觉习惯。


随意到另一个侧面拍就违反轴线规则,叫“越轴”也叫“跳轴”。越轴会造成人物位置关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不统一,并导致逻辑思维不合理。让人觉得眼前“突兀”,心中又“费解”

影像不同于照片,屏幕规定了人们观看的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甚至可以说带有某种强制性,迫使你接受先后出现的镜头并联系起来解读。假如是两张照片,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没事,不存在“越轴”问题。但是在dv影片中“越轴”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 两个小朋友玩“石头剪刀布”,面对面一个朝东一个朝西,假如你在“线”这边拍了个镜头又到那边去拍,她俩左右准换了位。观众也许会搞不明白,为啥换过来换过去?其实她俩原位没动,是你镜头“越轴” 同样,宝宝骑自行车从右往左行,越轴镜头就显示从左往右。 再看下图,开沙滩车的越轴镜头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

要是足球比赛镜头老是在越轴的话,球迷也许感觉莫名其妙,恐怕会大吼大叫:你疯啦!往哪个球门踢?

有时候不小心无意中越轴了,怎么办?后期剪辑想办法解决。在越轴的两个镜头之间,放上一个空镜头或者大特写镜头来间隔,也可以用中性镜头(正面或背面)来调整,视觉效果可望得以改善。

还说刚才的例子,在两个小朋友玩“石头剪刀布”的越轴镜头之间插进一个空镜头,比如她们身后房屋、花园小景或者蓝天白云,她俩左右换了位,观众未必注意,眼睛也无不适。

再看赛车的例子,用一个正面或背面的镜头(并有转弯的趋势)夹在越轴镜头中间,问题就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在摄录时应当留心拍些这样的镜头备着,剪辑时注意轴线规则,发现“越轴”问题,用这些镜头来解决。

3 “动、静”硬接

一般说来,镜头组接应遵循“静接静、动接动”的规则,即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组接,接点应当在运动镜头的起幅或落幅中,也就是镜头处于固定状态的时候。 如果前一个是固定镜头,后一个是运动镜头,那么必须有起幅,也就是用固定状态的起幅与前面的固定镜头组接;

如果前一个是运动镜头,必须有落幅,后面才能接固定镜头……说到底,这实质上还是“静接静”的道理。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运动状态(即非“起幅落幅”)硬接,不符合dv剪辑的视觉规则,须采用软接法(“交叉溶解”也叫“叠化”)来“缓解矛盾”

笔者曾亲眼见过某婚礼片,其中“动、静”硬接的镜头真够吓人,请看:前面是花车在路上飞奔(运动镜头)紧接着后面就出现新娘一伸腿跨出车门!新郎连声直喊“当心碰头”――原来正在小心翼翼地扶她下车(花车已停在家门口)……冷不丁地没准能吓出你一身冷汗! 主体人物运动状态的镜头,一般不与同一人物静止状态的镜头硬接,避免逻辑上不合理,造成观众心理上不可思议。由于内容表述的需要而非接不可的,那么应当采取叠化的方式,而且重叠的时间应适当长一些,以弱化“动、静”冲突。

运动镜头的组接重在动作的分解与组合,必须掌握其分解点,预留动作变化的空间,接点应安排在出现动作变化趋势的时刻,在后一个镜头中让动作完成。比如:姜文出演的太子龙男装广告,其中一个穿外套的近景,剪在洒脱飘逸的动作中间(镜头逐渐被衣服遮挡)与后面的镜头(带有遮挡的结尾)衔接十分流畅。

4 逻辑“穿帮”

镜头组接必须确保所叙述事件在观赏视觉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思维的合理性,否则就是一种“穿帮”现象。

例如,台上某人正在发言,插入的反应镜头中却有此人坐在听众席听讲。这多半是因为单机拍摄,预


先拍或后补拍的反应镜头,剪辑时对画面中人物没留意辨认所致,实时切换就不会出此问题。

电视剧中曾出现过令人发噱的事:前面镜头某人左脚被压,后面此人捧起右脚叫痛;员工进经理办公室――训斥声――出办公室,进去时衣服红色,出来成了蓝色;人物吸烟,几个镜头之后香烟越吸越长等等。

逻辑“穿帮”现象,由于前后镜头的拍摄相隔了一段时间,当时疏忽于场记,后期剪辑时又未加注意而造成。

从根本上说,影片成功取决于前期的摄录。其要点在于:把剪辑的“理念”落实到拍摄中去,确保原始素材镜头“到位”。该“有”的镜头必须“有”,镜头拍出不同的“花色品种”并有足够的数量,后期剪辑“要啥有啥”,才能得心应手精雕细琢。 千万别依赖后期的“剪”,要在“拍”上多用心思。可是有的人乱拍一气,全仗着后期剪辑――以为是灵丹妙药能包治百病――似乎拍摄时便可不必操心。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万万要不得!

后期剪辑只能做到删繁就简、去租取精,原始素材镜头到位,才有可能让你如愿以偿、锦上添花;假如先天不足,顶多也不过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改头换面,当真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不成?没那么大神!若是无米之炊,别指望无中生有“变”出米来,难得“起死回生”。因此笔者郑重说一句:后期剪辑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dv剪辑有规矩,我们必须了解规矩、遵守规矩,起码要确保不出视觉上的错误。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多看中外优秀作品,欣赏品味其艺术精髓,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并揣摩感悟其创作方法,启迪思维开拓自我的新路。笔者特别着重推介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也译为《生死朗读》)其中有一段出乎意料之外的组接,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作品构思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堪称经典“桥段”!特示略图于下,以飨读者诸君。 近年来,“桥段”一词十分流行,这是影像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的惯用语。 “桥段”,译自英文的“bridge plortbridge本义是“桥”,引申为“起桥梁作用的东西”和“过渡”plot则有“情节”“策划”创意”等意思,这两个单词合在一起,表示被借用的(或借鉴的)电影经典情节或精彩片段。具体说来,一部新影片采用了老影片中曾经出现过的某一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以至部分情节等)这种被“借用”或“化用”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称之为“桥段” 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桥段”现象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一部新影片若是想要完全摆脱“桥段”几乎不可能。采用“桥段”无可厚非,只要得体、出彩就行。要点在于不是“照搬”而是“化用”,不是“生吞活剥”而是“活学活用”。要用得顺理成章、恰到好处,用得自然妥贴、浑然天成。

综上所述,dv剪辑的功夫不只在手上,尤其重要的是在脑子里,剪辑不单单靠操作电脑,判断比技巧更高明,镜头安排都该懂“规矩”、有“想法”。把“理念”化入前期拍摄中,后期就会事半功倍。还要善于用心学习借鉴前人的经典作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构思出新颖、合适又巧妙的好方法,这才是dv剪辑的真功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2b2fff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