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庞公池》含答案

2023-01-10 02:30: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庞公池》含答案》,欢迎阅读!
文言文,中考,专项,复习,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庞公池》

庞公池 【明】张岱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

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奴仆。③嗒(dā)然:悄悄地。④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⑤高舂(chōng:指太阳升起。

284.解释文言句中加点的词。 1)庞公池岁不得船 2)缘城至北海坂 3)歌终忽寤 4)促起就寝

28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286.本文作者张岱舟中看月,嗒然睡去,感叹“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苏轼承天寺望月,感叹“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张、苏二人的“望月之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84.(1)年;2)沿着,顺着;3)醒,醒来;4)睡觉;

285.自 / / / 286.示例1:不同。张岱看月,更为洒脱、率性,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超脱。苏轼望月,则夹杂着众多微妙的情感。有赏月的闲适、乐趣,也有被贬的无

1


奈、自嘲,当然也体现着他对待人生的旷达,乐观态度。

示例2:相同。张岱与苏轼的“望月”都源于本真的内心表现,其实月早已在张岱、苏轼心中,他们释然地对着月亮,对着周围的一切,就能看到月的闲适状态。所以,“望月”就是人对自我内心平静的诉求。

示例3:有不同也有相同。不同的是当时看月的感受,张岱是处在一种物我两忘的超脱状态,而苏轼的内心,还夹杂着一些无奈和自嘲。但两人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就是终究不为外物所拘的放达和开阔。

【解析】

28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为: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岁:年。 2)句意为:沿着城池到北海坂。缘:沿着,顺着。

3)句意为: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寤:醒,醒来。 4)句意为:催促我们起身睡觉。寝:睡觉。

285.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句意为: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自余读书山艇子”是状语,“辄留小舟于池中”是一层意思,为划船做准备;“月夜”是时间,“夜夜出”是行动结果,据此可断为: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

286.本题考查者情感的分析、文章的对比阅读。本文作者张岱舟中看月,“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当时作者在山中读书,与世事几无牵连;作者这种洒脱、率性的行为,表现了超然物外的心态,闲适释然,物我两忘。而苏轼在《承天寺夜游中》中写的“忘月”,是在贬谪时期,相当于赋闲;苏轼感叹“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态是十分复杂的,既有赏月的闲适,也有被贬的无奈、自嘲,总体上还是体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张岱和苏轼二人的“望月之感”,可以回答相同,也可以认为不同,还可以回答有不同也有相同,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回答“相同”,可从两人对人生际遇同样释然、旷达、洒脱来分析;如回答“不同”,可从苏轼还含有被贬谪的无奈和自嘲的心情来回答。

【点睛】译文: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ed9df35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