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教育叙事》,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3 冯佳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
这是刚接触“生命化教育”时,缠绕我心头许久的疑问。为了给它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努力翻阅相关资料,甚至上网查询,结果还是没能找到----无论是最早提出“生命化教育”理论的黄克剑教授,还是以之展开具体课题研究的教育学者张文质和肖川博士等诸位老师,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今回想当时自己的浮躁心态,觉得有些可笑:“生命化教育”本来就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个生硬的概念,自然不必也不可给它一个逻辑严密的定义,诚如黄克剑教授所言:“对定义或界说太执着了,就有可能使„生命化教育‟蜕变成一个知识性的概念。”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庆幸自己在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中惊喜地发现了“生命化教育”,并很快从“一见钟情”发展为对它更深层次内涵的探索与践履。 (一) 生命的在场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生命”是最有分量的一个。望苍茫大地,大到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小至蝼蚁,无一不是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美丽情状:乱世英雄的慷慨悲歌,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河岸古榕的绿荫如盖,原上小草的翠色欲流,枝头青鸟的动人欢歌,花间蝴蝶的曼妙舞姿……生命如此美好,引无数生灵为之讴歌礼赞、为之感慨万端。可是令人痛心的是: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可以看到——一排排挺拔的绿树,一丛丛娇艳的鲜花,宽阔平整的操场,高大气派的教学楼——改善教学设施,搞好绿化、美化,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人们总忘了校园的“生命化”----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微妙、森严的等级关系(或曰秩序),为了维持这种秩序,从学校的办公室到每一间教室,都少不了一张张制度、守则、校规和班规像满脸灰尘的门神一样,立在雪白的墙上,老师呢,也许上课铃响之前一秒还满面春风,走上讲台已是一尊冰冷的雕塑;走进我们的教室,窗明几净,条件好的还配备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我们的课堂往往又缺少人性的温情----在不少老师眼中,学生不像鲜活的生命,倒像是有待加工的“标准件”,完全抹煞了人的天性、个性。于是,学校成了工厂,教师成了“磨刀霍霍”的工匠,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了“待宰的羔羊”(而且还是“沉默的羔羊”)。教育学者张文质曾感慨:“我对基础教育的观察,现在的情形往往是„制度化‟的欺骗与虚伪了,孩子们洁白的心灵迅速被抹上一道道一生难以洗涤的污秽,这是教育最深重的灾难。”“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说得既沉痛,又一语中的。我等为人师者理当时刻谨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生命始终在场。 (二)改变,从我开始
几年的校园生活,无论是通过默默观察,还是与身边的同行们倾心交谈,我深切地感受到:多数教师尽管迫于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或惯性,还在用素质教育的“新瓶”装着应试教育的“旧酒”,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旧跳动着一颗“向善之心”,并不缺乏“向学之志”,只是他们更多地停留在思想的萌动上,没有将之付诸实在的践履,从而陷入了既不满现状,满腹牢骚,又非常无奈地安于现状的怪圈。仔细分析起来,造成目前教师这一尴尬处境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惧怕改变。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变革,都要冒着一定的风险,都要经历一个并不平坦的渐进的过程,无法像大部分人所希望的那样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最为“可怕”的是:改变,意味着你将以一个先行者的姿态屹立于改革的风口浪尖,各种各样的评价和压力势必接踵而至,所谓“枪打出头鸟”;改变,也往往要粉碎一些早已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老做法;改变,还不可避免要损害既得的利益。这些,对于恪守中庸之道,长期习惯了谨小慎微、因循守旧、盲目从众、夹起尾巴做人,把小日子过得四平八稳、有滋有味的许多中国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面对势在必行的新课改,很多教师持一种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2、不知从何改起。虽然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到普通教师,都十分明确地意识到了进行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民族文化和心理习惯等问题,像一条条韧性极
强的蛛丝,互相交错,织就了一张异常严密结实的“网”,想要从中找到一个突破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正如张文质和林少敏在他们的“对话”中所指出的----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最需要改变,也最有改变的可能性和前导性的,恰恰是我们这些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一方面,不管课改的理念有多美好,不管课改的理论体系有多完善,最终把它们落实到课堂上的,是我们;另一方面,作为终日与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我们对教育中的积弊给我们自己和学生所造成的灾难有着“切肤之痛”。
1、认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同时也作为一个生命体,教学工作不仅是我赖以生存的依托,更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应当让我和学生的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得到自由自在的舒展,在快乐中学习,也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我看来,只要是能够让人既获得知识,又能够体验到生命乐趣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好教育的表述是多种多样的,黄克剑教授的“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极好的范例,他这样说道:“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与之相呼应的,在他为柏拉图的《政治家》一书所作的序中,对此有一段极富诗意的阐释:“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烛照。”在实践这一理念时,我大胆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具体做法为:(1)、超越文本。这是针对学习内容的。每个学期开始,我就很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不要过分迷信课本,如果觉得它有问题,可以大胆地对它说„不‟。”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说着说着,一不留神就“跑”到课外去了。上一学期,学习《草船借箭》,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学生就提出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诸葛亮也是人,怎么可能真的像课文中说的那么厉害?我的回答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当然没那么厉害,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一书的作者罗贯中十分偏爱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对他进行了夸张和美化,把他写成了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人,带有神话色彩。例如,诸葛亮常常搞一些道场来呼风唤雨,实际上他是通过观测天象得到的。再如,文中把周瑜写得心狠手辣,十分卑鄙。实际上他也是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将相之才,我就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意见。”(2)给作业“减肥”。年年教六年级,我最大的感触是,六年级的作业实在太多了:练习册、生字本、写字本、考察簿、作文、课后题。我把头四项全部放在课堂上完成,课后题也在课堂上说一说即可,作文则被我改得“面目全非”??我告诉学生不必按书上要求的作文题来写,可以自由写作,当然,我给他们指定了一个范围??每三周交一篇过来即可,写作内容要不一样,争取各种题材都写一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书信、想象作文)。给学生写作自由的结果是:多数学生超额完成每学期的写作任务,而且因为写的是自己最兴趣的东西,感情真挚,内容异彩纷呈。几年下来,我班学生的作文成绩,均高居学区榜首。
本想将文章写得短小精悍,但“生命化教育”给我的教学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他不仅改变了我的思想、我的生活,更为我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生命化教育”中来。尽管林茶居老师告诫我不要老引用“名人名言”,我还是忍不住把《保卫童年》封面上的一段话拿来,为自己还有些浮躁的文字和思想“冲冲凉”: 教育在探索中走向明日,
可寄望的明日又正赖于与之相称的 别一种风致的教育。
既然明日教育可堪称之为生命化教育, 这教育的新机的赢得便须有缘与此的 一代人以全副生命相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e15dcf0941ea76e58fa04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