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孟子两章》学案 鲁教版

2023-01-09 13:02: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孟子两章》学案 鲁教版》,欢迎阅读!
孟子,下册,语文,年级,鲁教版


年级语文下册 25课《孟子两章》学案 鲁教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 )人恒过(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翻译句子: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

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⑤法家拂士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近的一句名言?

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 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 畎亩 版筑 举于士

2)故 饿 空乏 动心忍性 曾益 (3)恒过 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法家拂士 敌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 (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 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

1 / 2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

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4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国外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fe5d7e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