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狂人日记》,欢迎阅读!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它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第一次读《狂人日记》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对文学兴趣很浓厚,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小说文学作品来看,而对于中国的作家,我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所以他的《狂人日记》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而毫无疑问,这篇小说对我的影响的巨大的,读了它,使我感触良多。《狂人日记》通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狂人形象,通过写狂人的遭遇和感受,彻底撕开了封建礼教虚伪的面纱,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鞭挞了吃人者的罪恶,提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理想和希望,呼吁人们觉醒起来斗争。在当时,起了强烈的战斗作用,而在现代,给予我们的是对社会、对人性的深思。
鲁迅用犀利的笔调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们的堕落,用一个狂人的眼光述说这个社会的黑暗,“吃人”的本质,让人充满恐惧。《狂人日记》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为具体内容,以日记的形式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封建道德“吃人”本质的揭示: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文中的人物都是吃人团伙中的一员,他们青面獠牙,满目凶光:赵贵翁、路人、孩子、打儿子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他们都十分怪异,像是毫无人性的野兽而并非人类,他们似乎要把“我”生吞活剥;第二,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这是小说的侧重点,而“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这个“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三,从对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形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的罪恶的载体和导体。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样惨无人道的社会中,鲁迅用一个疯子的眼光控诉着人们彼此之间只存有戒备之心,没有友谊,没有关爱,不懂团结的无知和无奈。他们是一群可悲而可怜的人,是被动的在黑暗的社会中渐渐变得自私自利,渐渐变得狼狈不堪。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他们不相信自己,更加不相信别人,这样的他们,慢慢地堕入黑暗的深渊。所以无论“狂人”怎样呼喊,终究
喊不回他们的灵魂。而“狂人”自己在最后也怀疑自己的存在了,他渐渐认识到,那样不见天日的社会中是不会让好人有一方生存的净土的„„
所以小说以“救救孩子„„”这句话结束全文。这句话是“我”无助的、最后的呼声,是在那黑暗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的良知,是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因为那些原来无忧无虑生活着的孩子们,本可以过一个快乐的童年,而现在却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开始渐渐变得冷酷无情,那些已经吃了许多人的人肮脏的心灵再也洗涤不清,无法再回到纯真的模样。所以,“我”只希望那些还未吃过人的孩子们尽早悬崖勒马,不要成为惨绝人寰的大恶人„„ 《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揭示,实际上构成了领挈其后所有作品基本主题意向的总纲,成为其余各篇小说的总主题。鲁迅以启蒙者的姿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予以全方位的观照,对构成现实社会关系的各类人物的灵魂进行了生动准确的刻画。可以说,最后这一层面的思考和剖露是最深刻、最犀利的,它也成为后来鲁迅创作思想中悲凉、孤独、绝望,“彷徨于无地”的生命感受的萌芽。
不用说,这些对“吃人”社会批判给我的感受无疑是震撼的,但对于鲁迅的文笔的感受却是前所未有的。《狂人日记》杰出之处,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
第一,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
第二,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对立的,白话部分表现的虽然是“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却具有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补去了”,成为了候补官员,表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的世界,实际上却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表明反封建的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者的一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fd187cf46527d3240ce0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