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庆祝春节的方式(同名12911)》,欢迎阅读!
一、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仅有着三千年以上文字记录的历史,而且还 是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便生动地描述了各族人民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独特的习俗。不同的民族在欢度年节时更能体现出千姿百 态的民族风情。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春节,又叫过 年。每当节日来临,我国汉族人民和许多少数民族都以各自的方式举行盛大而饶有情趣的庆 祝活动,来欢度这一佳节,而另一些少数民族则还有自己的传统年节,且时间习俗各异。我 们班研究的课题就是“庆祝春节的方式” 。 二、正文:
1、小组成员简介:瞧,这就是课题研究的组成人员:刘欣、张静、冯娜、王英、顾秀 凤、王秀青、吕兴玲、吴庆龙、焦方震,组长:刘欣、王秀青。
2、研究方法: 提出课题后,我们接着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1)、实地调查:调查当地居民庆祝春节的方式。 (2)、搜集资料:搜集关于庆祝春节方式的资料。 (3)、小组研究、讨论,整理资料。
3、任务分工: 调查:段志民、王英、冯娜、张静。 搜集资料:顾秀凤、王秀青、吴庆龙、吕兴玲、刘欣。 整理资料:全体成员。
4、研究过程: 为了找到资料,我在脑海中搜索着,孩子们平时课外读物上哪里有呢?对了, 《中国校 外教育》上有。小组人员分头找资料,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不少可取的资料。
张静同学回到家以后,请求哥哥帮忙上网下载。可是哥哥不答应,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 后,哥哥才勉强答应了。帮她找到了许多资料,收获还真不小。她又向附近的邻居询问了一 番,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使她得到了收获。
冯娜同学为了找到资料在家里翻箱倒柜找起书来,弄得她的家里乱七八糟,居然被她妈 妈说了顿,可是她不顾三七二十一,继续找资料,最后她的妈妈也拿她没办法了。
我带领小组成员在写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时候同学们各自发表意见。吴庆龙说: “现在的 作业比较多,是不是应该减负呀?”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有的认为这个意见原来的时 候已经讨论过了,不能再相同了。所以又得新进行讨论。王秀青说: “快过年了,我们应该想 一些关于春节的事情。 ”张静说:“我们就以走进春节为题目吧! ”顾秀凤说:“课题是什么呢?” 刘欣说:“就以庆祝春节的方式为课题。 ”她的说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开始进行打草稿了, 有的人一心二用,一边聊天,一边想,工作效率十分低。迫不得己下午还要来学校写。在下 午的时候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终于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老师看了以后提出了几个要求, 我们又进行了改进。
在调查的时候我带领小组成员走大街串小巷不辞劳苦,一边问一边做笔录,累得手脚都 麻了。有的居民说了一大通乱七八糟的话,语无伦次。我们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有礼貌地对 他们讲话,并且还要面带微笑。有的同学直叫累、叫苦,有的同学说增长了见识,五花八门 的话直冲在我们的脑海。
最后,我们回到学校把这一段时间来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通过讨论、争论,研究出了 古今中外各种庆春节的方式。
三、研究结果: 首先是饶有情趣的新年第一餐。新年第一餐吃“剩饭” ,这可以说是四川北部地区人们 的一大“创举”。每年腊月的最后一日的午餐,家家户户要煮很多的饭菜。新年的第一餐便是 吃这上一年最后一日故意剩下来的“剩饭” ,意为“年年有余,岁岁如今。 ”与此习俗有些类 似的是广东部分地区的居民,新年第一餐吃“万年粮”,新年一早就得准备好春节前三天全家 吃的饭菜,抒发着“年年有余”的美好而纯朴的感情。
湖北有的地方新年第一餐吃油炸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示“百好如意”。安徽部分 地区,新年第一餐,每人先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寓意为“新年吉祥”。广西壮族人 民新年每餐以“甜食”为主,昭示着新年必定“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
江西有不少地方的人们,新年第一餐吃饺子。包时,他们在饺子中放入糖块、花生、硬 币,谁吃到糖块,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意味着“长生不老”;吃到硬币,意即“新 年发财”。湖北荆沙一带,人们在新年第一餐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看见蛋黄的“荷包 蛋”,意即“银包金,金包银,得金得银”。我国中原地区的部分居民,他们新年的第一餐更 富情趣,他们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混
合饭,这叫“银丝吊葫芦,金丝串元宝” 。湖北另一些地 方的人们,他们新年的第一餐是喝调味可口的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喝汤后,一家之主吃 鸡头,寓“出人头地”;劳力挣钱人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后生晚辈则吃鸡翅意为“展 翅高飞”吃完后,大家相互说声“大吉大利”。
湖南苗族人的新年第一餐很特别,他们吃粽子、喝红酒,寓意“生活甜美,五谷丰收” 。
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和淅江宁波一带的居民,他们在新年的第一餐都要吃“年糕” ,寄寓新年 再创新高,“一年更比一年高”。广东温州人,新年第一餐吃一种米粉和萝卜末用炸制的“腐 圆”,同时还要喝用粉、莲子等煮的“五果汤”,有“源远流长”之美意。福建樟州居民,新 年第一餐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蕴含过日子“红红火火”之意。以求“年年长久” 。我国以 湾同胞中的相当一部分,新年第一餐吃一种茎叶很长的芥菜叫“长年菜” ,人们“绵绵不断”, “长生不老”之良好心愿。
汉族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 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粟子、慧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 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亲朋好友之间,还有互相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另外, 祖国南北部在腊八粥的内容中也有一些差异。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 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 皇据以赏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企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据说 七天以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入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为“扫房日”,北后家家户户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新贴的春新鲜 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大家已不再劳作,游子们千里迢迢,也要赶 回来,合家欢聚一堂。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 ,年糕音似“年高”, 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初一一大早, 热热闹闹的拜年拉开了序幕。
蒙古族的“白月”:蒙古族过春节叫“白月”,蒙古语称“查干萨拉”。因为蒙古族风俗 尚白,以白色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所以把岁首正月称为“白月”,白月元旦被称为“白 节”。
蒙古族也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春节分“送旧” “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 洁卫生、打扫家具,到傍晚开始“祭火”。由长辈点九个小灯,将祭品投入旺火中烧,口诵赞 词。祝福家人幸福。蒙古人认为“火”代表一个家族传宗接代、兴旺发达。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迎新”。家家户户准备各色蒙古族风味食品。年二十 三这一天最热闹,全家喜换新装,上午供祭佛,晚上祭祖先。祭祖之后,全家上席,晚辈向 上辈敬酒,为其送旧迎新。新春一到,便向老人、长辈跪拜敬酒。这一天,不论男女见面第 一句话是“新年好”,“过年好。”并带着哈达和酒到亲戚家拜年。
藏族的“跳神会”。春节过后几天里,人们穿上新的衣服,戴上面具,在乐器的伴奏下, 咼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祛邪降福。
侗族的“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 。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形式提 问题,队伍中有人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在春节时唱无乐器伴奏。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 歌速快捷,舞时摇手顿足,声音洪亮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动作轻柔,声调幽扬、动听。
基诺族的“特毛旦”由寨的社长“卓巴” ,“卓生”测定。春节时男女老幼便涌向社长家 庆贺。家家户户拿出酒,食品,邀请亲戚朋友欢度新年。晚上聚集广场,点燃篝火,长老和 歌手领唱史诗,场面十分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国外新年习俗
英国:英国人的新年大餐以烧猪、 火鸡、布丁、碎肉饼等为主。 并在新年早晨互送礼物, 有报
佳音者逐户唱歌。
美国:美国有许多民族组成,庆祝方式繁多,不过,新年时期,美国人门外挂着花环以 及其他别致的布置。
法国:法国人会到教会参加活动,去亲人家吃饭,集会讨论家中要事。 西班牙:西班牙儿童会把鞋子放到门外接受新年礼物。除了女孩以外牛在那天也会受到 待遇。
意大利:家人团聚吃饭,儿童写诗歌并藏起来,父母要装作没看见。吃完饭后,便于把 它们取回向大家朗读。
德国:德国人都会以树做为装饰,喜欢制作不同款式的节饼,并在亲友间彼此赠送。 四、研究收获
1、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同小组成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丰富了 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小组成员的寒假生活过得非常有意义。
2、活动中,我带领学生探索实践,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我们团结协作,学会了 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形成了开阔的视野。探索中, 提高了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体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 高,形成了优良的整体素质,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3、家长说孩子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 在孩子
幼小的心灵上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使他们更适应社会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facd1c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