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2023-01-01 22:2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欢迎阅读!
拉康,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一.拉康其人

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学习精神分析学,7年的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二.何谓“镜像”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一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这个处6-1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镜子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镜子中的这一完美形象不仅与婴儿的实际肉体存在不同甚至相反。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的喜悦。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拉康指出,这个自我认出的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步: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不能区分;因此,人必须把镜像阶段理解为一种同化,即当他承接一个镜像时在主体内发生的那种转化。这一转化使婴儿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自己,如拉康言:镜像阶段是一出戏文,为主体制造了那一系列幻影,把支离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为他的一个完整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镜像阶段,婴儿与其映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种想象的关系,镜中之我既是又不是婴儿自己,当婴儿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它并不存在,因此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的对立,这个对立用拉康

1






的话说,就是自我的异化”镜像不过是婴儿在接触社会和进入语言之前的一个“理想的我”,或者说虚构的自我。此后这个特殊的自我将面对他人、社会和语言,纯粹主体也将很快进入知识和经验的能指世界,但镜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将一直影响着主体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婴儿不仅克服了周围的障碍,而且能够重新忆起镜中影像;其二,镜中影像不仅是完整的,而且能够随着婴儿的动作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对镜中影像的掌控使婴儿充满快乐和胜利感。由于镜中影像所反映的婴儿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并不是婴儿自身所客观取得的,这一影像毫无疑问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然而,镜中影像却赋予婴儿一种连贯的、协调一致的身份认同感,于是,婴儿开始迷恋自己的影像,把自己的影像当作爱恋倾慕的对象。如此,婴儿与自己在镜中看似协调完整、但实际上却并不成熟的自己的身体建立起一种欲望关系。与此欲望关系紧密相连的是自我的自恋本质。镜像阶段的自恋不仅表明婴儿与自己身体的关系,而且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型:婴儿与作为“他者”存在的自己的影像建立起认同关系,从而使这个“他者”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手。婴儿与自我影像、婴儿与他人之间一方面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依恋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同时存在着攻击性和竞争性。因此,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婴儿与他人之间必然会陷入一场极富侵略性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指向他人的侵略性只不过是自我本质的自然流露。这里,侵略性与自恋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看,侵略性实际上变成了自恋无法摆脱的伴侣;“在任何与他者的关系中”都会产生侵略性。基于他的异化和误认观念,拉康进一步表达了他与自我理学的分歧与不同。自我理学看来,自我是心理平衡的根源和基础;但在拉康看来,自我并不是它自己的主宰。我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我们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拉康的“镜像阶段”其理论意义远远不止在心理分析的小圈子。对拉康来说,他要更进一步对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以及人类知识的特征做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同时他认为,镜像阶段在他看来,人类知识“就其最一般的结构”来讲,先天具有偏执狂特征。其实,当他讨论镜像阶段中婴儿的肉体存在与想像性身份认同时,拉康就已经点明了这种偏执狂特征的存在。然而,镜像阶段的意义和启示在于:婴儿与镜像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虽然从镜中的影像中婴儿得到了所期待的完整性和协调一致性,进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婴儿与镜中影像的认同本质上却是一种误认。同样,人类知识也可以看作是类似于镜像的努力和尝试。对拉康而言,知识系统也试图寻找并得到某种终极的一致而不是与此相反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破裂和崩溃。正是这种统一、和谐一致的理想、希望和期待强烈地吸引了人类的注意和努力。但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只不过是“偏执狂式的知识”最后,拉康及他的镜像理论表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反而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三.启示

1998年彼德·威尔的影片《Trueman Show(中文意译成《楚门的世界》),金凯利扮演一个小城里的公务,他渐渐发现事情的真相:他是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的主人公,他的家乡搭建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摄像机永不间断地跟踪拍摄他[6]。当他发现这一切后,他迷失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他曾经是一个女人的好老公,是一些人的好朋友,是公司的好员工,是父亲的好儿子。可是现在,如果那些人都是假的,那他是谁呢?片中主人翁Trueman,这决不是一个随便取的名字,导演在这里有他的用意:一个自认为是真实的人, 却原来是一场“秀”的主角而已,这是一场真人秀,可却是一部被人安排的不真实的真人秀。这部影片事实上也在探讨一个问,人是怎么去认识和定位自我的。此外,相信看过电影MATRIX》系列的人,在感叹精湛的电脑特技和导演兄弟的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一定也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一个更深刻且贯穿始终的主题,即人对自我的认识。影片第一部中在Neo 选择了红色药丸之后,MorpheusTrinity等人要让Neo了解真实的世界的时候,Neo发现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e0a53baaea998fcc220e5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