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2022-08-13 15:10: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教案》,欢迎阅读!
王昌龄,军行,教案
从军行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风神初震”是引用的明代高叔嗣的评论诗歌的语言。是说初唐诗逐渐摆脱了前朝绮靡婉媚宫廷诗体之风,随着以"四杰" 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人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内容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写景上注入了浑厚、壮丽;风格上也较清峻激昂,气势雄放。马上要学的杨炯的诗,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风骨兴寄。

1 了解作者和初唐诗的基本风格

2 理解字词句子,把握基本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的赏析。 4熟悉诗歌的朗读。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

烽火:战火。 西京:指长安。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这里借指将帅。 凤阙:指长安宫阙。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代敌方要地。 凋:使动用法,"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

1、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出塞参战愿望的?

(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烽火”、“牙璋”、“铁骑”、“旗画”、“鼓声”叠加的一组实词,营造战争气氛;用“宁为”、“胜作”一组选择关系句,表明自己的强烈愿望,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总结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 “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2、说说这首诗跳跃式层面叠现的表现手法及好处。

(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3、说说这首诗整体风格及对仗上的特点。

(杨炯此诗的风格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形式上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来写,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名家点评:

1、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三、四实而不拙,五、六虚而不浮。 2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浑厚,字几铢两悉称。首尾圆满,殆无馀憾。 3明代胡应麟《诗薮》: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4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5清代黄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杨盈川诗不能高,气殊苍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6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鸿,允矣,唐初之杰。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7清代屈复《唐诗成法》:一二总起,三四从大处写其宠赫,五六从小处写其热闹,方逼出“宁为”、“胜作”事。起陡健,结亦宜尔,但结句浅直耳。

五、课堂小结,检测拓延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画面:

2)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

3)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山显得苍茫黯淡。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2)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 3)三、四句是说将士虽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保卫祖国的意志是坚定的,不彻底击败敌人决不回归故里。

六、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单 知识归纳 1 、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 、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dade1868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