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离不开的网络表情包》,欢迎阅读!
离不开的网络表情包
作者:王霜奉
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7年第9期
金馆长的“迷之微笑”衍生出无数的网络魔性表情,宋民国快要萌化人心的可爱表情也成为无数女生微信聊天时的“标配”;“洪荒少女”傅园慧赛后接受采访时的自带表情包为她圈粉无数……不知不觉间,网络表情包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中,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网络文化现象。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即时通讯软件大行其道的当下,表情包已然成为一套通用流行的话语表达体系,改变着人们日常表达、交流的方式。
作为一种图形符号,网络表情不仅是人们进行文字交流时的辅助工具,更在语言、文字之外开辟了一片表情达意的新天地。相较纯文字而言,丰富、细腻的表情往往更能传递出人们复杂微妙的心绪。从用户的使用心态上来看,表情的使用承载着在交流时缓和语气、烘托气氛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们在聊天时所发送的表情,替代的是我们在现实聊天中的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臂的配合等。
为什么大多数网民都热衷于发表情?可能有几种原因。首先是流行的从众心理,如果聊天的对象喜欢用表情,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要配合他,仿佛这样才能更有共同语言。其次,表情包的幽默元素有时只可意会,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输入文字需要酝酿,但是表情只需要轻轻一按发送就行。另外,如果网络交流是用纯文本的方式处理口语化的问题,言语中往往会夹杂发信人的个人情绪,如果使用带讽刺性的言语,容易引发激烈的口水战。这时如果用幽默的表情代替直白的词语,减弱冒犯的意味,就能大大减少冲突。
《中国网民的信息生产及情感价值结构演变报告(2012—2016)》显示,中国“老中青”三代网友在选择表情呈现情感上各有侧重,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风格:50、60后倾向于使用以实物为基准的“老年人表情”,70后和80后则多用华丽的二次元表情,90后和00后更偏爱尔康、金馆长等民间“表情巨头”。比如,同样是表示感谢,老年人可能会发一个“谢谢您”的大字动图,而且风格还是Window98时代的彩色字体,而年轻人可能会发一个呲牙笑的脸,或者脸颊绯红的动画表情;从性别上来说,女性比男性更热衷用表情符号表达情感,北方用户相对南方用户表达更加委婉。但无论风格如何,表情在网络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一致的,即“以图代话”。网民基数的庞大以及表情制作手法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网民的表情保有基数呈直线上升,这一趋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越来越多的表情可以直接形成对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斗图”。好友之间聊天,有时聊着聊着就会互“飚”表情,大家比拼一下,看谁的表情更应景、更有趣。在“斗图”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被别人发的表情“种草”,于是将它们保存下来,丰富自己的“表情库”,以便在下次“斗图”时使用。
不过,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同一个表情的解读会有差异。就拿著名的emoji表情来说,由于发明于日本,因此其含义是基于日本文化而展开的,其他国家的用户容易误读。“屎粑粑”表情在日本被用作“好运”的意思,因为日语中,大便(うんち)和幸运(こううん)的两个词读音十分相像,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这个表情一定是负面的;又比如“双手合十”的表情,大部分人用它来表示恳求或祈祷,甚至还被演绎成击掌庆祝,其实在日本文化中,这个手势代表抱歉或感激;“破涕为笑”表情在美国社交网络上用来表示“笑哭了”(太好笑了),但在英国人眼中,它更多地表达了无奈、自嘲的尴尬苦笑。
除了文化,年龄也是造成分歧的一大因素,很多长辈不知道,他们喜爱发的微笑表情,在年轻人眼中是“呵呵”的意思,表示冷笑、嘲讽和不满。另外,用户之间的聊天如果基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会造成表情的细节差异(比如表情符号脸颊的明暗度或者眉毛的倾斜度),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对表情符号的解译有所不同。以“露齿眯眼笑”表情为例,在微软、三星、
LG等手机上,它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面情绪,然而在苹果设备上却被广泛认为是负面的。所以当一名iOS用户可能试图利用带有负面倾向的表情符号传达他的想法,到了安卓手机用户那里却变成了一条更加积极的消息。
当然,数目庞大、品种繁复的表情不仅仅在聊天时发挥作用。制作门槛的相对低廉使得网络表情在打造IP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时通讯软件LINE单凭销售布朗熊、妮可兔等表情包贴纸就获益上亿美元,周边产品的开发同样潜力巨大,其已在全球各地开设了线下实体店。日本熊本县的吉祥物“熊本熊”在IP打造中,表情包是其在中国进行本土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其实,表情对IP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些IP可以通过推出表情包提升人气,而本身具有鲜明特点的表情也能因为走红而成为IP。例如能走上“表情界红地毯”的兔斯基,就是将知名表情打造成知名IP的成功案例;而微信表情中那两只经典的气泡狗,也因人气大涨而被制作为周边玩偶。
当下,网络表情有了与文字并驾齐驱的地位,不可否认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因为习惯使用表情包的人们可能忽略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会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匮乏和文字组织能力下降。聊天还是要好好说话,不能没了表情包就词不达意了。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一个点赞数很高的回答是:“为了长大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样,当我们面对美妙的图片和文章时,除了发送一个赞叹的表情,难道就没有更多的语言去阐述心中的所感所悟吗?当高亢的情绪逐渐平复,表情狂欢过后的人们怅然若失,他们或许会在某一刻怀念起那个用语言文字认真交流、踏实生活的过去。但到了那时,我们真的能够轻易离开表情包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1e5df8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