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味追求中锋用笔,离晋唐逸韵远矣!》,欢迎阅读!
一味追求中锋用笔,离晋唐逸韵远矣!
中锋之说,始于清代中叶。阮元、包世臣是中锋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中锋说的产生,是缘于碑学的兴起。魏碑,一种粗犷豪放,刚健雄强的书体,在清中晚期迅速发展起来,几乎取代了帖学。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当时的国运衰微分不开。
孙中山先生曾说,魏碑具有"尚武”精神。在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的晚清时期,列强瓜分,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局势下,康有为抓住了民众不甘受奴役的内心,把学习魏碑的风潮推向了高峰。 碑刻,是工匠二次加工的产物。它有书法的形质,而无书法的核心:笔法。在碑刻中早已荡然无存。用柔软的毛笔模仿尖利的刻刀雕琢出来的痕迹,传统的笔法无法做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藏锋起笔,回锋护尾的用笔,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锋用笔。
自东晋王羲之开创的新体以后,书法的用笔日趋简便,侧锋起笔迅速转入中锋运笔,收笔时的尖搭,使每个笔画顾盼生辉,血脉相连,妙趣横生,开创了"晋尚韵"的书法格局。
东晋之后,宋、齐、梁、陈的士人争相学习王羲之书法。这和梁武帝的推崇分不开的。梁武帝评价王羲之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代初期,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这和他身边的重臣虞世南有很大关系。虞世南跟随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习书法,深得二王书法精髓。
虞世南官秘书监,弘文馆馆长,永兴县男,凌霄阁功臣。常陪李世民谈
论书法。他去世时,李世民叹息道,"再无人与我谈论书法了"。于是,魏征向李世民举荐了虞世南的学生褚遂良。虞世南、褚遂良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在唐代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受他们的影响,初唐书法妍丽秀美,与虞世南、褚遂良同时代的欧阳询,他们三人合力把唐代书法推向了鼎盛的高峰。在他们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薛稷、张旭、颜真卿、怀素等超一流的书法巨匠。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晋唐风韵”。
唐代距东晋两百余年,王羲之的书法遗迹尚有存世。加上智永的这条纽带关系,王羲之成为了李世民相中的推广人选。
现代人对东晋至唐代的书法传承关系,认知度几乎为零,非常痛心。我们学习书法的人,除了练字背唐诗宋词,记格言,不读历史。把个不相干的魏碑放在晋唐之间,可悲可痛。
魏碑,是被汉化了的民族学习的汉字,在当时的社会中,它属于外族的文字。怎么可能会有人去学习?所以,只要你留意,从隋朝统一以后,直到清代中晚期的这一千多年时间里,没有魏碑的踪影。无论理论,还是碑帖,都不涉及到魏碑。当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一帮鼓吹魏碑的吹鼓手把魏碑吹上天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魏碑怪异的笔画是怎么写出来的,整天对着拓片研究,得出了中锋用笔的结论。
笔笔中锋,大大的降低了中侧并举的用笔变化,使得笔画呆板僵硬,失去了侧锋爽快俊朗的逸致,肥硕有余,形同墨猪。离晋唐之韵,远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08351f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