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灾难报道的差异

2022-07-16 00:3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日灾难报道的差异》,欢迎阅读!
中日,灾难,差异,报道
【摘要】311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赞许与肯定。在这一类灾难新闻中,对比国内的媒体报道,日本媒体在报道的采访、内容、导向性上有着许多值得国内媒体学习的地方,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中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关键词】灾难事件 中日媒体 新闻报道

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媒体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上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纵观这几年的灾难报道,中国媒体由于缺乏经验,在报道的方法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与中国相邻的日本是一个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着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对比中国的汶川地震和日本最近发生的“3?11”特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中国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有得得改进的地方。 一、中日媒体在灾难事件采访上的差别

首先,在对比地震中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中国的媒体比较喜欢采访地震中的受灾群众,希望能够从他们的口中获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以及他们现在的情况。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受难群众是地震灾难的当事人,在他们身上必定具有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但为了尽快获得这些新闻,中国的一些记者在对于采访时机的把握上通常显得不够慎重。在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见到像这样的情况:被埋者在废墟中奄奄一息,记者却要求暂停营救,先行采访,并阻止救援人员搬开悬挂在被埋者上方摇摇欲坠的天花板;在地震灾区临时医院里,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并要求采访,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由于媒体的不当采访,间接导致了被采访者的死亡。

与之相对应的日本媒体,在“3?11”大地震中,日本媒体也会将采访的镜头对准灾民,但在采访的时机上,普遍遵循了不得干扰救援工作进行的原则。对于在废墟下进行的救援过程,日本媒体也会采取直播,但在其过程中,不会采访任何救援队员,因为担心影响救援进度,也不采访受害者家属,因为此时他们已痛苦万分,日本媒体认为任何强行采访在此时都只会给家属徒增伤痛。浏览日本关于地震的新闻,可以发现那些对惊魂未定的灾民进行采访的新闻很少,电视台的记者一般安静地拍下他们和生还的亲人、朋友拥抱或者沉默的情景。在采访时机的选择上,除了不干扰地震救援人员的工作之外,日本的媒体也非常注意灾民的心理情绪是否适合接受采访,避免由于自己的采访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除了选择采访对象与采访时机之外,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方式也表现出其职业素养。在汶川地震中,中国的一些媒体为了获取信息或在报道中突出某种目的,常常对采访对象采取“侵扰悲痛”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如果方式不当,就会对被访对象造成很大伤害,某电视台对女警蒋敏的采访就属于这一例子。

而日本媒体在面对这种可能会“侵扰悲痛”的采访时则表现出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问的内容通常也只是点到即止,绝对不会对受灾群众进行任何的追问。例如,一名主持人在采访一位灾民时,问到他“你的家人找到了吗?”当得到没有的答案时,主持人安慰他“请加油。①短短的几句话中,已经传递出了很多的内容,主持人此时并没有再继续追问他更多的关于其家人的情况。这种采访虽然比较短,但并不煽情、也不会侵害到被采访者的个人情感和尊严。总结日本媒体在地震灾难中的采访,其角度和语气都显得比较平和,话语中充满了人情味,采访的过程就是对灾民的一次安慰。 二、新闻图片的搜集、新闻素材的选取上的差别

中国媒体所选用的新闻图片通常喜欢将镜头对准受伤的灾民甚至是遇难者,一些报纸还将这种照片作为头版新闻图片来使用,为的是突出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但有可


能会对遇难者的心理造成伤害,并有可能会令读者感到不适。这种对伤者、遇难者进行直接拍摄的新闻照片和电视画面在报道中较为常见。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3?11”地震中,日本媒体所选取图片看不到遇难者,甚至是灾民的痛哭、昏厥也未出现过,目前可以看到的关于日本地震中遇难者的照片基本都是来源于国外的媒体。日本媒体在灾难影像的选取中普遍奉行“尊重生命”的原则②,除了在新闻图片的选取上要求避免出现遇难者和灾民的出现,电视媒体在对受灾者进行采访的时候,也很少拍摄他们的面孔,很多受访儿童一般只露出背影或鞋子。 三、报道时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导向性的差别

日本在灾难报道方面所奉行的是“安心报道”的原则。在报道重点上侧重传递出目前最重要的信息,并力求准确、全面、迅速,有关消息一经确认,就立即反复轮流播放。nhk视台当获悉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第1号机有可能爆炸后,马上中断正在直播的对官房长官的采访,转而反复播放核辐射时的生活指导及相关避难信息,每隔几分钟就提醒民众注意安全,日本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把辐射量每小时1015微西韦特的准确数据传播出来,并告知“这相当于普通人一年可以承受的辐射量”③,报道在细节上显得认真、详尽,使受众能迅速理解这些信息。另外,在报道时,日本媒体考虑到可能有不会日语的外国人身处受辐射污染的区域,在报道中使用了英语、汉语、韩语等语言来进行报道;在报道灾难时保持克制、冷静。虽然偶尔也会发现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略有些颤抖,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镇静、坚强的面容,加上报道的画面中没有出现恐慌、失控的画面,稳定了观众的情绪。及时透明的信息、冷静沉稳的播出风格,使得日本媒体在灾后能够迅速稳定人心。

反观在中国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我们报道的重点显得不够明确,一些信息传递上也显得不够及时,这些情况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例如成都市关于自来水污染的传闻就引起巨大的恐慌,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所造成的,另一个方面也是由于前期的新闻报道所普遍传递出来的灾难恐慌情绪导致了市民们内心的不安定。

此外,媒体报道的导向并不仅表现在对灾情的最新情况的报道上,也表现在对政府的监督上。日本“3?11”地震造成了福岛核电站的泄露,日本在及时报道灾情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了批评和监督,对政府在核泄漏事故中监管不力、隐瞒信息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甚至达到了一种逼问的地步。东海大学华人教授叶千荣在微博上面记录了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藤本孝等六名干部鞠躬谢罪的场景: 记者厉声逼问:“三号机组会不会堆心融解?!藤本回答:“目前尚不清楚。记者吼道:“把话说清楚了!到底会不会!别含混言辞!”他不得不答:“情况是严峻的。”④

中国在灾难事件中很少出现舆论监督报道,有人还质疑舆论监督多了,会不会对灾难的抢救工作和团结稳定的救灾情绪造成影响。其实只要把握好监督性报道的度和方法,监督性的报道与救灾性报道是并不矛盾的。

其实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正是中国媒体缺乏经验的表现。纵观历史日本在灾难报道中的做法和所呈现出来的报道理念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做法与观念也是通过长期的报道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例如,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媒体在影像中曾大量使用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成为火海居民区等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这样的做法反而导致了许多关于灾难的基本信息和大量的救灾场景被忽略,日本媒体也因为这种报道曾遭到日本国民的批评。此后日本媒体在类似的新闻报道中吸取了教训,以更加专业、人文的理念对待各种灾难事件。对于日本媒体这些在灾难报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国媒体需要进行学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报道方式进行改进。

首先,在采访的过程上,媒体要注重其活动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不能在采访中表现得过于功利,不能因为自己的新闻工作而破坏现场的正常救援。对于灾区中的群众在采访时要尽量注意其心理状态,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其次,在报道的过程中,适当筛选采访中所获得的材料,引导读者在灾难事件中的视线。灾难中的一些震撼性场面会使受众产生出“感觉后象”即当刺激物对感官的作用停止后,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因此,媒体在报道大灾难的时候,不能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避免因一味地追求震撼性场面而对受众造成刺激;对于灾难现场的死伤情况最好是概述而不宜描写;文字表现应以不令读者惊惧、反感,以大多数读者可以接受为限;避免在内容上出现血腥和暴力的新闻素材和图片 最后,报道时尽量庄重、严肃,以正确地引导观众的感情。在报道的全程中显示出冷静、理智的态度。这不仅是对灾难中的个体的尊重,也是媒体对受众负起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f4a69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