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古诗: 《牧童》》,欢迎阅读!
小学古诗: 《牧童》
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模糊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解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郁。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密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适的感觉。草场的宽敞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其次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玩耍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动听,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敞和乡村黄昏的清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头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拘束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敏捷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伸展下身子,也可能是观赏月色。诗人好像只把他之所见照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
及近消失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舒适,也表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苦,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稳与舒适,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稳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憧憬。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告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消失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爽,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举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屡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观察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d32219bd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