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秋伶 唐诗宋词教 学随笔》,欢迎阅读!
唐诗宋词教学随笔
茨榆山小学 王秋伶
诗词是一门深入浅出的艺术,是诗人情感领域的艺术升华,也是展示客观世界的人文艺术。古诗词教学起始于一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编选特点,要求学生以吟诵积累为主,对于诗情诗意点到为止,不求甚解。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古诗词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受到全身心的陶冶,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如何才能发掘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如何才能品读出诗词中的别样韵味?我浅谈下本人的一点拙见。
一、格调切入,铺垫主题
人们习惯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流派对他们进行分类例如:李白被誉为“诗仙”,是浪漫主义的诗风代表人物;杜甫则被誉为“诗史”,是现实主义的诗风代表人物;还有,像王维的田园派,岑参的边塞派等。诗风的雷同让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创作上有了一个类的导向。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妨以格调切入,作为对主题的铺垫。例如教授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时,我以李紳脍炙人口的《悯农二首》导入,“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学生一经诵读,就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再来读《江上渔者》,便不废吹灰之力了!相同的(背景)主题描写也是一个抓手。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找准格调,是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事实上,“诗情画意”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创作产物。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学中,我先出示了插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大胆猜测诗歌内容。由于画意明晰,学生一下子便猜出了诗歌的大意。此时,再出示诗歌内容,我让学生进行图文对比,深入研读。学生发现,画面虽能一目了然地传递出内容信息,但诗人的心境却是难以品味的,例如:弹琴为何要复长啸?“独”坐幽篁里的“独”字是否有“孤独”之意?带着这些疑惑再去看图,学生的感受就不同了!竹林深处的一份静谧,远离尘嚣,正是诗人追求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心境啊!此时,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才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聚焦背景,探寻诗境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对诗人的作品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相由心生”“我手写我心”。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常常会出现不了解历史背景,而只做字面理解的情况。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这样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普遍理解为春天,江南景色宜人,杜甫遇到了好朋友,心情格外愉快。可是,如果把诗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就远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了。事实是:家国沧桑,彼此都充满着无限的身世凄凉之感。风景依旧灿烂,却物是人非。“落花”在这里已不是让人心醉的美景,而是让人心碎的“同病相怜”(就在这年冬天,诗人杜甫凄凉地死去了!)所以,古诗的教学切忌“字面功夫”,如有教学需要,必须让学生聚焦诗歌创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探寻
出诗人的心境与诗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鉴赏。
四、名句积淀,出口成章
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那诗中的名言警句就是诗歌的精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体制,学童启蒙教科书无外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引经据典,灵活运用。汉语言教育,首当推崇这些经典名句的积累。每次教学古诗,我总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或是写景或是抒情,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也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自见”的途径是多读,但不是机械性重复进行,在意境中去体会,去记忆。诵读的动力是情感,灵活引用的基础则是读懂。可见,有效地诵读名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有效积累名句会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那样深厚的积累似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出口成章,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b4736dfab069dc5122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