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短缺经济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短缺经济学》读书心得
读过本书之后,使我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了一种新的理解,科尔内关于短缺经济的观点使我眼前一亮,让我对计划经济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
《短缺经济学》剖析了传统管理体制下,即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的表现形式,短缺的根源以及传统企业的行为,揭示的主要是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分析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运行机制。书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在没有价格信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第二部分引入了价格,货币因素,强调说明的是它们在资源约束型社会主义模式中的作用的有限性。作者认为,在一定社会中,任何经济单位进行生产和再生产,都会受到三种限制,即资源限制,需求限制,预算限制。而不同的社会经济中,哪一种限制占主导地们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和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前者是需求限制型,根据的是马克思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后者是资源限制型。而且科尔内认为短缺的根本原因在生产领域.
短缺产生的原因:科尔内认为产生短缺的原因不在供给方面,而在于需求方面.社会主义企业对当前生产投入品和投资品有着几乎不可满足的需求.这表现为“囤积倾向”和“投资饥渴”.都是由企业追求产量增加少企业规模扩大的欲望引起的。科尔内称这两种欲望和要求为“数量冲动”和“扩张冲动”.产生这两种冲动一方面与国家追求高速度增长的政策有关,但其主要动力却来自企业内部。在企业内部中,企业管理人员把自己的动机和职位结为一体。这表现为三个“自然本能”(1)使自己负责的企业得以生存;(2)希望避免混乱和无秩序,保证自己和下属工作有序进行;(3)使企业不断得到发展。为此,他就要吸收更多的紧缺资源和投资品。同企业增产和发展相联系的工作评价和奖励制度会加强经理的这种“自然本能”。而上级和下级对企业的增产和扩展要求,以及未获满足的买者的抱怨又会形成外在压力促使经理们去追求数量和扩展。
科尔内认为,问题不在于企业追求数量和扩展,而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约束去自愿限制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投资需求。任何企业形式上都存在着预算约束,其一般形式是:企业的支出小于或等于企业现有货币量加上企业收入。科尔内用预算约束的软硬来说明它对企业的需求是否发生,在何种程度上发生制约作用。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企业不存在破产的情况,而资本主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超出预算约束购进生产投入进行投资,就要承担债务,因此预算约束有能效地限制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投资需求。所以说,软预算约束不能有效地抑制企业的需求。
这种软预算约束首先各个企业都拼命“吸取“当前生产投入品和投资品,这就形成了造成了生产资料的短缺。其次,这种“吸取”会进一步传导到消费资料部门,把那些既可用于生产,又可用于消费的资源和产品吸纳到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导致消费资料的短缺。再次,国家采取福利方式分配的某些消费品,如住房,也具有几乎不可满足的需求,会形成消费品短缺的独立的原因,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普遍的短缺。
而产生预算约束软化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科尔内用“父爱主义”来形容。在传统体制下,国家对待企业就像对待儿子一样,完全的包下来,实行实物配给。企业预算约束只是形式上的,国家像一个大保险公司几乎承担了一切亏损,并拯救陷入困境的企业,使其不至于倒闭;另一方面,企业仍可依靠国家投资和优惠来谋求发展。
这两方面的动机是寻求稳定性。因为这使得每个岗位都是稳定的,一方面它减少了无保障感。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不必担心工厂破产,不仅就业有保证需要,而且在哪里工作都有保证;但另一方面,这样多的保证会使得国家的压力很大,企业也没有积极性,因为它再也没有必要为了生存而去奋斗了。另一个重要动机是希望收入平均化和坚持社会主义工资原则。“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原则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只有表现不同,即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不同,收入差别才是正当的,而好运或坏运,有利或不利的外部环境造成的收入差别是不正当的。因此,客观条件造成的差别不应由企业负担,而应由全社会共同负担。追求收入平均化,一方面满足了许多人的“公正感”,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利润,价格和成本的刺激作用。最后一个动机就是要加强再分配部门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传统体制中,中央部门就计划与企业讨价还价;改革后则是就再分配讨价还价。改革后,在投资方面,企业自有资金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来自中央信贷和国家投资。所以,中央计划和财政部门在分配投资资金时仍然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虽然经过改革,与利润相联系的物质刺激大大加强了,但是经理和工人关心利润增加这一事实并不足以决定他们的行为。当利润刺激同硬功夫的预算约束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只有靠实际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利润。而当利润刺激同软预算约束相结合时,他们同样可以靠操纵财务变量,提高价格,追逐国家的补贴,投资等等。
上面就是产生短缺的原因,而且科尔内对短缺经济的运行也进行了分析。首先,作者指出短缺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既包括由于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而产生的购买欲望与实际购买之间的差距,也包括由此引起的强制替代,排队,寻找和等待等现象,既存在于消费品市场,也存在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因此他从企业的运行开始分析,所以他就举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为例,他认为非价格信号和非市场控制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短缺的条件下,企业作为生产者要对生产过程作程度不同的调整。
1、瞬时调整.它是生产者对当前情况作出的反应。在调整之前,企业的生产计划,投入----产出组合,资源限制是一定的,在发生资源短缺时,企业会做出三种调整,第一种形式是削减产量,把它调整到“瓶颈”所允许的水平,第二种形式是强制替代,用其他规格的原材料代替短缺的部分,这样有可能使成本增加,或是使产品质量降低。第三种形式是改变产品结构。
2、短期调整。它是企业和计划者为适应今后几个月的情况在生产方面作出的调整,包括制订生产计划,确定投入---产出组合等内容。在传统计划体制下企业的生产计划是“紧”的,其特点是企业经过努力才能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如果企业受到了资源限制,那么就要进行强调调整了,计划者会通过短缺指标的“正常值”控制和临界控制调节计划,如果同“正常值”相比,企业遇到的资源限制太频繁了那么计划水平将降低,反之就提高。如果存在突破企业能承受的上限的危险,那么计划就应放松,反之就应加紧。
3、长期调整。这涉及到投资,再生产的问题,需要把流通领域,投资体制,预算限制,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等方面联系起来。
而且短缺的强度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它包括搜寻,等待,排除和强制替代等指标。而科尔内同时用“滞存”表示即刻没有用于生产或消费的资源或产品。它是与“短缺”相对应的范畴。“滞存”是中性的,它既包括留作储备的,以后将用于生产或消费的存货,又包括呆滞的,无法用于生产或消费的存货。但是在面对短缺的情况,并不能消除滞存,不管资源和产品如何短缺,那些由于质量低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aa79c7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