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2023-01-09 19:3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欢迎阅读!
现象,黎明,黄昏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一、黎明现象是胰岛素用量不足,血糖“高后高” 苏木杰现象是胰岛素用量过大,血糖“低后高” 两者都是凌晨后到早上血糖持续升高 .何谓“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第二个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45点钟,约是黄昏时候,有专家称之为‘黄昏现象’。有些病人‘黄昏现象’出现较晚,为睡前高血糖。即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诊断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1.生糖激素: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统称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糖素等。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时间大致相一致。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用药因素: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亦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3.“苏木杰反应”: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低血糖,机体会自动“开启”升糖机制,导致血糖升高。发生‘黎明现象’。它往往是因用药过量导致的。因此,出现凌晨高血糖时,患者绝不能擅自调整用药。如果‘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不易区分,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如果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值低于3.9mmoll,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 4.“黄昏现象”:出现在下午四、五点左右。下午四点左右检测血糖,一般黄昏现象都在这个时候。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也有专家认为,午餐后高血糖与患者自身的饮食运动等情况关系密切,它可能是因饮食运动不当等造成的,并非基础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如果出现午餐后高血糖,大家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控制午餐摄入总量、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来调整。

.如何应对“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一)应对‘黎明现象’

1.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如血糖一直平稳,黎明后出现血糖升 高,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为黎明现象。若为前者,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为后者,则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

2.国外学者曾试用生长抑索或生长抑素类似物防治黎明现象。我国最近报道,每天用赛庚院1216 毫克口服。亦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二)应对‘黄昏现象’


1.饮食,将午餐分两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过高。

2.午餐后2小时运动30-60分钟,每分钟步行100步为一个运动单元,可消耗热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将胰岛素应用改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诺和灵30R,晚饭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药,对控制“黄昏现象”有利。

4.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5.早、晚餐前用磺脲类降糖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6.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午餐前用赛庚定4-12毫克,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有抑制生长激素作用,3-7天见效。必舒胃(哌仓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早餐前服用。

7.根据血糖情况,晚餐前的胰岛素可提前1-2小时注射。 8.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或加服安定药消除精神紧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8bcca0a8956bec0875e35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