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观理论再探讨

2023-01-24 14:2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档案记忆观理论再探讨》,欢迎阅读!
探讨,记忆,理论,档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档案记忆观理论再探讨

作者:单旭东 赵局建 王红梅 来源:《档案管理2018年第04

; 要:现行档案记忆观是以社会记忆(集体记忆)的视角对档案、档案工作的系统认知。但是,在档案记忆观的主要思想内涵中,关于档案的媒介记忆属性以及建构属性描述却更加符合文化记忆的特征。所以本文尝试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首先通过分析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的关系,指出档案记忆观的文化记忆理论基础。并通过分析文化记忆与档案的关系,更好地完善并促进档案记忆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关键词:档案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

Abstract the current view of archival memory is the systematic cognition of archival and archiv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emory collective memory.However in the main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archival memory view the description of media memory attributes and constructional attributes of archives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memory.So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mory and cultural mem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ltural memory of archival memory view.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memory and archives better improv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archival memory theory. KeywordsArchival memory;social memory;cultural memory

从不同的视角去探析记忆的本质会得到不同的记忆理论研究范式。作为记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将具体的记忆理论移植到其他学科研究时,对二者进行详细的区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记忆理论与相关学科的无缝衔接,笔者认为二者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1 理论维度。集体记忆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说:存在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1]集体记忆的提出将记忆的研究从心理学和神经学领域转移社会学领域,阐释了记忆的集体属性。即不存在纯粹的个人记忆,我们的记忆总是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框架,所谓的社会框架就是我们身处的维度环境,包括我们的社会交际网和文化政治环境,而且我们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框架中才能进行回忆。虽然哈布瓦赫阐释了社会记忆的形成基础,但是关于社会记忆如何传承和传承的意义等问题却没有做出详细的介绍。与哈布瓦赫社会角度分析记忆不同,扬·阿斯曼的着眼点在文化,即从文化视野出发对社会记忆进行细分。阿斯曼对于哈布瓦赫关注较少的记忆的媒介性、时间跨度以及记忆的建构属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强调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记忆再到文化记忆,这是对记忆纵向聚合维度认识的深化。之所以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记忆概念,是因为阿斯曼认为,集体记忆这个概念过于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糊,无法以某种区分标准把一种特定的记忆形式与其他的记忆形式区分开来。[2]集体记忆或者说社会记忆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记忆的本质就必须从概念上对其进行进一步区分。文化记忆与社会记忆在对记忆的探讨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二者对其深入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文化记忆并非与集体记忆毫无关联,它只是记忆的文化属性的表现,是记忆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发展。

1.2 时间维度。人们之所以这么多地谈论记忆,是因为记忆已经不存在。[3]所以记忆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也就是线性时间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回忆过程总是基于现在而对过去所展开的历史性思考,从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出发,记忆的存续时间是根据集体存续的时间来决定的,即记忆的形成和延续的前提是要有群体的存在。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以人为载体的记忆随着传承者的消失就也会消失,所以代际之间的记忆传承是很难实现长久延续,而且在传递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回忆的断裂。记忆的存在依附于群体而存在,这也就意味着群体解体之后人们的记忆也就随着消失。与集体记忆理论框架不同,文化记忆的传承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符号媒介,尤其是书写媒介的出现更为文化记忆的存续创造了条件。在古埃及,文字被称为最可靠的记忆媒介,这是因为文字的储存能力要远远超过身体媒介且方便实施保存。虽然相对于传统声音和身体行为对记忆的鲜活展示不同,载体的物质化使得记忆僵化,但是僵化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稳固,因为记忆从内部存储转移到外部物质化之后,时间在此之后便停止了,记忆得以经受住时间的侵蚀而历久弥新,人们可以跨越千年去阅读一份形成于古代的档案文献。文化记忆的载体范围从原始的文字、图画、建筑物再到场所和仪式,记忆的时间跨度得以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近些年电子媒介的出现,由于其存储空间的扩大和先进技术的支撑,记忆得以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延续。除此之外,集体记忆更多的是一种交往记忆,它的关注点在记忆的共时整体性存在与传播,而文化记忆则更加重视历时延续性的传递,虽同属时空范畴,但是二者在层次上还是有所差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3a88e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