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04-15 00:26: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欢迎阅读!
非物质文化,传承,遗产,基于,保护
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大多数的非遗都产生于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之下,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的非遗不能像过去那样取得经济效益,这也是很多人们认为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原因之一。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非遗在当代仍然有着很大的经济价值市场潜力,只是我们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挖掘。本文对基于AR技术的非物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AR技术;保护传承 引言

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标准化并非空穴来风,它既是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逻辑应然,也是现实急需,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的必然选择。 1 ICH原真性保护的重要性

ICH的核心内容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展现在世人面前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有形物品。无论舞蹈还是音乐,最后呈现的都是有形之物。于是人们在欣赏时,大部分都是零互动,即人们只是看来一场节目而已,就跟欣赏了一场现代舞或音乐会一样没有区别。但事实上,这些舞蹈的动作和音乐旋律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并不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如何让受众参与其中,感受这些文化历史,通过与这些无形内容的情感互动,才能让我们在ICH保护过程中明白应该怎么样去做。也只有有了与音乐、舞蹈等无形内容的情感互动,才能原汁原味地完成知识的传递、未来的传播和这种智慧的传递。没有这些机会,具有文化意义的传统和习俗就会消失。这一点从对失落文明的非物质遗产的有限了解中可以看出,比如古希腊音乐和我国本土音乐表演《昆曲》。 2ICH保护过程中如何做才是原真性保护

ICH实施活态保护即是通过对ICH传承人的保护来实现的。他以为文物自己不具备传承一个民族或地域优异文化传统的功效,而判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历史上所缔造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手艺与技术是不是传播了下去,根据的不是有文物多少,而是可否以活态的形式完整地传承下来。而能活态传承这些技术或技艺的并只有ICH传承人。换句话说,也只有非遗传承人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的传承ICH时,才能够保证非遗的本真性。这个时候的ICH才真正具备了它能代表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的资格,而且这个历史文化是未经改良的,是前后一致的。所以,非遗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ICH中对于非遗的本真性来说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3标准化是新时代非遗传承保护高质量推进的必然选择

标准化是解决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诸多现实矛盾的重要手段。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矛盾。如在开发与传承保护的关系上,因为缺乏标准与规范,普遍存在开发利用过度与传承保护不足的矛盾。在文化产品市场上,因为没有文化产品制作的标准与文化产品市场标识,大量存在着原材料价格与生产成本低的机器仿制、假冒产品挤压天然材料与生产成本高的传统手工产品,劣币驱赶良币现象,造成机器仿制、假冒产品与传统手工产品争夺市场的矛盾。在文化权利上,由于权属不清和知识产权边界模糊,存在着文化借用者任意利用非遗进行商业开发并从中获利,而文化持有者难以在非遗开发利用中分享适当惠益的问题,从而造成知识产权矛盾与纷争;部分非遗产


生产与国家环保、卫生等相关技术要求与标准产生冲突等等。这些矛盾正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在发展中产生的,其影响因素固然十分复杂,但标准与规范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解决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手段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标准化。在列举我国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冲突与问题的一些典型案例后指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关键,就在于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和规范性,制订统一的纲领与适合操作的标准。 4整体性保护促进转化创新

文化空间具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丰富性、周期性、综合性等特点,而且当前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的因其真实性、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无法申报,因此仅仅通过技术性保护是无法满足的,只有通过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等方式,才能保护非遗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发展。例如,江西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设立以来,突破非遗单向保护的思路,探索跨区域的保护模式,树立整体性的保护意识,进行创新性实践,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的修复,既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徽州三雕等非遗项目,也为扎根于民间的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徽州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在现代化背景下,还可以借鉴文化+旅游产业的模式,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旅游开发,将非遗资源转化文化旅游产品。

5AR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加强用户交互式体验的实时性,这种体验强调将用户放在核心位置上,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或者享受服务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把AR技术应用于非遗符合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发展趋势———它可以实现对数字化的非遗内容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智能交互,给予用户一种交互式体验,在感受消费带来快感的同时体会文化内涵。 6AR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AR技术进行保护的典型案例,圆明园作为我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其清代的皇家园林于1860年受到英法联军的入侵与焚毁。人们一直痛惜于昔日盛况难以再现,其保护与复工作也推进缓慢。但AR技术应用的推广,为圆明园的复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北京理工大学相关团队的研究下,数字圆明园能够利用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不破坏现存遗址的基础上,全方位再现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游客可以在遗址地通过手持设备还原圆明园的昔日盛况。

7AR技术如何广泛应用于非遗 7.1AR技术融入文化旅游商品之中

利用AR技术将与文化旅游商品有关的信息作为虚拟信息融入商品之后,游客即便离开了旅游地,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扫描其购买的文化旅游产品上的有关标志进行实时交互这种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使用户从多方位了解特定文化的内涵,不但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提升文化旅游的附加值。

7.2在非遗图书或游戏中加入虚拟信息设计有关非遗的AR游戏AR图书

非遗要想获得年轻人追捧、打开年轻人消费市场,就需要投其所好。譬如:可以利用AR技术设计一款类似于《口袋妖怪GO》的游戏,将非遗元素作为寻找的对象,让年轻人在游戏的乐趣中去感受非遗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开发类似WonderBookAR这类互动魔法故事书、关于非遗的图书———当用户翻开图书,打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摄像头对准图书中的相关标志,图书中的虚拟信息就可以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从而给予用户无尽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 结束语


本文会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让人们意识到非遗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从而驳斥非遗无用论,并且来为社会,为有从非遗不同价值方面制定不同对策提供拙见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晓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戏剧之家,201935):134-135.

[2]伍丹.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21):39-40+50.

[3]伊彩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推广的途径探索[J].课程研究201926):108-109.

[4]张婷,陈光喜,黄帆.基于AR技术的广西壮族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途径研[J].设计201712):138-139.

[5]周亚,许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02):6-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be5523c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