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梦”引领下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欢迎阅读!
“中国梦”引领下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作者:高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
高姗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确保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保障。农科类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肩负着实现“三农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农科类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撑。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梦”的内涵以及其与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契合,根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问卷调查,详细分析我校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现状,最后在“中国梦”引领下,提出针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理想信念;农科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60-02
作者简介:高姗,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梦”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图片展《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一概念一提出即引起全国上下的强烈共鸣。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充分研究与深刻解读。综观目前研究的整体状况,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视角可粗略区分为“二元说”、“三位说”和“多维说”。学界对中国梦理解角度的不同,正说明中国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与整合性的概念,囊括了社会各界、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解读,中国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也正是中国梦的核心与精神实质所在。
二、“中国梦”与农科类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内在契合性
1“. 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内在契合性。首先,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次,“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体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最后,“中国梦”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三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2.农业的“中国梦”与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契合。(1)“中国梦”中关于“三农”问题的描述。何为农业的“中国梦”呢?正所谓“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可见,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应科技助力,让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2)“三农中国梦”下,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
必要性。第一,加强对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农科类大学生是科技、知识、理念、文化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大学生能把学到的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学校实用的科研成果直接带到农民中间,并运用这些技术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加强对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需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毕业生就业会越来越困难,比起在城市,大学生在农村的创业机会较多,成功概率较大,这正是农科类大学生大显身手的绝好时机。
3.当前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分析。第一,从宏观上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取向是好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其具体表现是:大部分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九成学生树立了人生理想。各种理想追求中,学生优先考虑的依次是:家庭、国家利益、事业、个人自由、信仰和爱情。大部分学生热爱祖国,确立愿意为社会作奉献的事业理想,也高度认同劳动与奉献等优良传统等等。第二,虽然大多数学生的理想信念是积极的,但在有些学生中,其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部分大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学分制给分情况会影响其对课程的选择,考研热、晚自习率高等现象的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部分学生以追求金钱为目的,学习、生活中对自身不严格要求,一次次地放松,演变为对自己的无节制放纵,不求上进,沉溺在网络或恋爱中。还有的学生将目标过于数字化、形式化,为了完成目标而做,内在缺乏价值追求,精神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面对走入社会,需要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不是忽视自身主体性和人文价值,把自身当成学习工具。第三,农学类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学生要有能潜心做实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毅力,不少学生更愿选择更为光鲜亮丽的职业。第四,学习农科类专业的原始动力不足,导致农科类大学生学习信念不坚定。60%以上选择农科类专业作为第一、第二志愿的学生,在高考报考志愿时主要受家庭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非自己主观想法。每年学院有大批学生选择辅修第二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第二专业考研,跨专业考研的人数有明显增加。第五,对当前三农发展的片面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科类学生学农的积极性。有小部分学生初入大学,试图在寒暑假通过去家乡附近农业企业实习来更好了解专业,因大部分农业企业的生产一线都在城郊或者农村,加之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人工资待遇较低,遂产生了在大学要另谋出路的想法。
三、中国梦统领下切实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实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根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紧握时代脉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国情、省情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实例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吸引力。农科类大学生要实现理想抱负,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要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实践和行业动态、人物经历讲述等形式,巧妙地将农业行业动态和先进理念、需具备的人格品质渗透到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2)注重实践教学,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过程。通过开展“三下乡”、“走基层”、“调研山东”等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客观地看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的能力。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在寒暑假走进基层并服务基层,参加服务基层的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认真组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支农支教、技术推广、文化宣传、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用结合,认真研究、向老师反馈并解决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现我院每年寒暑假都有大批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2014年有3人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支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社会实践队,有超过百余人次参加“三下乡”、调研山东、公益我先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并有相当部分学生前往学院挂牌的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就业体验。
建立面向“三农”的行之有效的“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单位,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农业基地为依托,以
农户(或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合作对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面向“三农”的创业型人才。通过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实现高校科学知识和农业科研由理论教育向实践探索方向的成功转型,并使学生创业成果与市场导向相联系,学生与农户相联系,从而完成学生由农科类大学生到农科类创业型人才的积极转变。
2.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筑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环境。将针对农科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氛围营造、理想信念相关学术报告(如邀请从学、从政、从商方面的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信仰、理想对话)、文艺演出、院校级品牌活动等,积极构筑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激励。具体途径如下:第一,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主题演讲活动、学术讲座活动和读书活动等。为大学生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第二,通过开展系列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典型,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三,针对农科类大学生开展紧扣“农”字特色、内容实用,弘扬“三农中国梦”,促进大学生“三农”相关思维、视野和理念创新的品牌活动。3.要与心理咨询、思想疏导和学业指导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析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和作用方式,通过日常谈心谈话、常规工作的开展以及借助新媒体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结合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具体客观环境去观察、认识,进而分析其思想和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咨询、思想疏导、学业指导等方式纠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认识偏差,并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做好大学学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王仕民,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8,(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bb3d01168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