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7 记忆类实验(二)

2023-01-19 12:29: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实验7 记忆类实验(二)》,欢迎阅读!
实验,记忆
记忆类实验(二)



记忆的加工水平 内隐记忆



记忆的加工水平

简介:

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Lockhart1972年提出的。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的影响。1983年,Jacoby的一项实验十分典型: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要求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单词,这3种条件要求的对单词意义的加工是逐渐增多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却是逐渐减少的。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不断提高;而知觉辨认的成绩却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降低,即随着感知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本实验将通过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的一致性。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再认成绩应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知觉辨认成绩则应随着字形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方法与程序:

一共100对单字反义词词对,学习其中的50对。要求记忆的是50对中的一个字。分三种方式呈现:先呈现注视点,再直接呈现要记忆的字;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要记忆的单字;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问号,让被试想出要记忆的单字。

测验分为2种:再认和辨认,各测一半,即25个。但每种测验会加入25个新字。即再认任务一共


50个单字,辨认也一共是50个单字。

根据被试的编号的奇偶性,分成两种测验顺序:再认-辨认,辨认-再认。 在辨认中,先将单字在photoshop中运用高斯模糊,然后以很快的速度呈现。 结果与讨论:

在结果中列出辨认任务中的新词和旧词各自的辨认正确率,再认任务中击中和正确否定的次数和正确率。结果还记录了被试每一次的具体反应。 参考文献: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3-136 朱滢主编(2000) 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6-362

内隐记忆



简介:

Schacter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chipmunk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Schacter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共有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缓冲词20个(见附录三)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括在学习用词中,随机呈现。 实验程序: 1学习

每个被试按顺序学习,每个词语呈现1秒。40学习词及10个缓冲词是分别从80学习词及20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 休息5分钟。

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的10个缓冲词和剩余的40学习词。 休息15分钟。 2)测试

每个被试做4个测试,流程为:再认1―知觉辨认1―知觉辨认2―再认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b29ebbbc77da26925c5b0f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