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影响中国画意境的几个因素 》,欢迎阅读!
浅谈影响中国画意境的几个因素
作者: 刘旭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11期
TEXT / 刘旭
一、基本功的影响
技进乎道,“技”是基本功,离开了形而下的“技”,形而上的“道”就是空谈。随着“技”的不断提高,“道”的体现与觉悟也会不断地增长。俗语说“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都是这个道理。
中国画是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法,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有生命意味的绘画形式。“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是“形而下”的“技”,是基本功。
1、点线的形质: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小小的点画承载着这么多的意蕴。“小中见大”、“一笔画”皆是这个道理。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含蓄、隽永、圆浑、厚重、苍莽、野逸;大气、小气、正气、邪气等,都是对点线“形质”的诠释。通过“形质”的创造,传达给人们“道”的联觉感应,“技”和“道”相互生发、相互递进。
2、五笔七墨:
“五笔七墨”是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既是“技”,又是“道”。五笔:平、圆、留、重、变。七墨:浓、淡、破、积、泼、焦、宿。
落笔成形,落墨成趣,笔墨成章。清人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里说:“笔墨相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生。”是故,墨的形态由笔而生,“墨形”即“笔形”。舍弃了笔的主导性,墨非墨,只是一块黑颜色而已。所以说,中国画的“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黑”,“黑”只是一块颜色,而“墨”是有“气骨”的,是有形有性的。“形”和“性”相表里,“技”不够,不可能有好的“形”和“质”,没有好的“形”和“质”,就不可能有高妙的“道”。
3、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与西画的构图不同,西画构图强调点线面以及物象的透视关系,是理性的;中国画的构图是感性的,强调心的涉入,要用心去“经营”,而不是完全依据现实的物象关系。大的构图关系又统摄着诸多局部的小关系,开合、顾盼、疏密、呼吸、浓淡、虚实、黑白,好的构图应该是浑然一体的。构图是一种谋略,是一种修养,是生活的体悟,是画家才情与智慧的展现,是天地万物化为人心的“道”。
中国画大的构图关系就如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点画就是一个个音符。画家的情感通过笔墨永远的存留在画面上,使后来的欣赏者产生共鸣。
二、诗歌的影响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艺术是相通的,意境是中国书画乃至中国艺术的灵魂,因为有了诗意的存在,中国画才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画意,诗歌对绘画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秋思》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 个字,勾画出一幅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悲凉愁苦,营造出无尽的意境。诗耶?画耶?“诗,居于梦想者的高处。”画是取于自然而超然于象外的内心独白。二者在精神的高处不期而遇,共同营造着“如诗如画”的意境。诗的语言、格律,等同于中国画的笔墨、章法,它们同属于“技”的范畴;诗的意韵、意境,等同于中国画的意韵、意境,它们同属于“道”的范畴。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面中充盈着作者的激情及独特的人生感悟。从语言到形式,从形式到立意,直抵人心,让观者融进去,享受诗与画的交融。这种“画外诗的感觉”在当今画坛愈来愈难以寻觅了,各种“大师”、“猴王”、“骆驼王”倒是不少,有多少人对诗文有研究?连春联都写不了,何谈诗情画意?
三、音乐的影响
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人们可以联想到高山流水、想到春暖花开、想到秋风萧瑟、想到喜怒哀乐……随着旋律与情感的不断交融,画家可以联想到毛笔在纸上跳动:提、按、顿、挫,轻、重、徐、疾,皴、擦、点、染……
这是音乐带给画家的一种联觉,反过来,画家也可以利用画面的构图、运笔的轻重徐疾,点的急促、线的悠扬、面的沉静,去融汇成一篇宏伟的交响乐。其中线是主旋律,点画如同音乐中的鼓点,或轻、或重、或急促、或舒缓。其他诸如皴擦点染、浓淡干湿等,如同一个乐队,在主旋律的统领下,分合有序,交相呼应,创作出一幅交响乐般的画作。
把音乐迹化为点线,自然天成,谱出无声的画卷,但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例如老缶的得意之作《珠光图》,连绵不断的长线就是主旋律,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节奏分明、慷慨激昂;错落有致的叶片,稀疏分明的果实,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是急促有力的鼓点……整幅画面恰似一曲《野蜂飞舞》,只有真正的理解音乐,把心融进音乐,像庄周梦蝶般,蝶耶?我耶?音乐即是无形的画,画即是有形的音乐。
四、哲学的影响
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学术流派、诸子百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道”、“释”三家。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社会各阶层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
1、儒家文化的影响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庸”等,这些儒家文化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书画的创作与发展。
2、道家文化的影响
“知白守黑”是道家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国画构图的要诀。中国画中的“白”,不是简单的“空白”,不是“没有”,而是画面“呼吸”、“透气”的地方。小到一个笔画中的“飞白”,大到整个画面的空白关系,都是画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白”是虚处,画面意境的营造主要靠在虚处做文章。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虚处会处理得很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留白”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修养。
“虚静无为”是道家崇尚的理念也是中国画追求的一种境界。只有“虚静无为”,才能“致深致远”。这种理念体现到画面上就是自然、平淡、温和。首先心态要平和,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不急功近利;其次是笔墨语言的塑造。只靠“技”是不够的,需要长久的“修为”,需要在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养成。
“天人合一”是一种大境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式的融合只是表象的,真正的融合是精神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在精神的层面暗合了自然的“道”,才会有“天人合一”的真境界。书为心声,画为心画,书画所承载的是形式以外的精神空间。“看山是山”是一个认识的阶段,“看山不是山”是一个觉醒的阶段,“看山还是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真境界。郑板桥画竹有云:“窗外之竹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非画中之竹。”画中之竹已然是天人合一的“真境界”。
3、禅宗的影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万物生于空,而又灭于空。这种“空”的理念,“空”的意识,融入书画创作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些许的“禅味”。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东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八大山人,近代的弘一法师,透过他们的作品观者会有一种超然物外的体验,这种体验恰恰是作者参禅悟道的“修为”,是学养于实践的转化。
中国画至高的精神是“写意”,“写”是“技”,“意”是“意境”。技法,是书画创作的生命;情感,是书画创作的灵魂;学养是书画创作的养分。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三者高度提炼统一,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刘旭,北京万葫堂美术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b08ca69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