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欢迎阅读!
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简介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安徽省的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50多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化的滚滚大潮中,中国农村诞生了农民自己的基层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信用社,是以人民公社或行政村为范围的。从1953年至今,信用社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遍布城乡的信用网络,从5000元的存款,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亿的资产,由几名从业人员,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队伍,从过去寄人篱下,发展到现在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机构隶属上,也历经多次变革。按其所有制的阶段变化,分以下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57年。合作制阶段
这一时期正是建国初期,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当时我县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尽管当时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合作制体现的比较充分,在恢复农业生产、发展我县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人民公社所有制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我们国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错误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被三次下发地方基层政权,也就是先后下放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据记载:“1969年底,全县信用社实行由贫下中农管理。每公社留一名信用社干部,实行半脱产,其余的一律回村劳动,对留社的干部采取记工补贴办法。”这个时期,是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造成严重摧残的时期。不管是管理还是业务都比较混乱。 第三阶段,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阶段。 1979年——农行恢复以后,农信社进入到农行代管时期。
1983年——以恢复农信社“三性”为主的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1984年——农行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该报告标志着信用社以恢复“三性”为主的改革大范围铺开,农信社独立法人的改革方向也得以明确。同年,县联社开始建立。
1989年——农信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 1996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农信社与农行正式脱钩。
在这个阶段,国务院提出“农村信用社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第四阶段,1996至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托管阶段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2月25日,我县农村信用社与县农业银行正式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行不再领导和管理信用社。1997年2月,全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指明了方向,初步勾画出建立我国合作金融新体制的主体框架;11月,农信社由人民银行监管。信用社自立门户,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底。 第五阶段,2004至至今,银监会监管阶段
从2003年开始,农村信用社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这一年的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改革要求,由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实行间接、宏观管理,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省联社做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部门。这时的信用社终于有了自己的“婆家”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安徽吹响了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时代号角。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征。在全国第二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中,安徽省于2004年12月18日率先成立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从这一刻起,拉开了安徽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新一轮改革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使得农信社改革在地方上不再是没人管的孩子,省级政府的全面介入,也使得农信社能够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而发展体制的多样化选择,也使农信社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再刻板地死守着“合作制”的概念。
最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央行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措施,让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农信社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本金,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央行所设定的票据兑付条件,也为推进农信社改革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2005年,安徽省建立了第一家市级农村合作银行——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组建了中西部地区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2007年,全国首家省会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安徽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2008年,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当时全国资本金最大的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成立,2008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致函安徽省人民政府,指出,“安徽省农信社专项票据兑付进度在第二批扩大改革试点21个省份之列,。央行专项票据顺利兑付,换回真金白银,置换不良资产,让我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拉开统一法人改革的序幕。从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明晰产权到流程再造、等级考核、薪酬改革到势在必行的新机制转换,权力制衡和有效激励终成企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农村银行改革步伐,农商行、农合行雨后春笋般组建的新气象,法人治理结构从形似向神似转变的新实践,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把改革推向实施和攻坚的深水区。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省联社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线,全面推行劳动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以制度建设为重点,逐步规范经营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取得成效,各项管理逐步走向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加强,服务“三农”的宗旨得到落实,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开创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共同回顾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农村信用社先后经历了合作制——官办金融——恢复合作制的产权组织形式转变;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从人民银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人民银行——农行代管——再到人民银行。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我国“三农”发展的历史,是一代信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一路风雨,几经坎坷,悲欢离合。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积淀了坚定向上的信合文化,也造就了自强不息一代信合人。他们在历史的画卷上镂刻了一段风蚀不掉的风雨历程,现在历史把时代的重任交给了你们,做为即将迈入安徽农金的你们,肩负着重要使命,更要加倍珍惜,加倍努力,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为信合事业的腾飞和发
展,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一路走来,展望信用社美好前景。可以概括为,过去坎坎坷坷,现在奋进高歌,未来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b009d2ceefdc8d376ee32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