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农问题》,欢迎阅读!
1.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以及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 三农问题的基本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3. 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3月,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恢复增长,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制约中国发展的农业生产落后的瓶颈问题,中国政府在原有的于2000年首先在安徽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国家领导人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2004年3月5日,温总理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时候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附注:世界各国中已很少有国家征收农业税)
推行新农村建设目标。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6年总体工作要求中,提出“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农民告别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推出“农民工”维权方案。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4.“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上的巨大差别;农村教育水平十分低下,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5.“三农”问题的原因透视
“三农”问题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需要人们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其产生的根源。
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城乡财税政策的二元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见表1)。第一,国家支农财政的年增长率徘徊不前,并具有下降趋势,违背了我国1993年《农业法》的规定,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二,农村人均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无论在绝对量的增加上,还是在速度的增长上都远远落后于城镇,仅占城镇的13%左右。第三,在税收上,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不用交税,而农民则不论收入多寡,每年都得按照既定的数额缴纳各种税费。地方政府人员越减越多,再加上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农村地区的水利、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社保等得不到国家财力的支持,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这种城乡二元财税政策是农民利益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3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各县将75%的增值税和100%的消费税上缴中央财政,使财力更加集中于中央。而省地市政府也如法炮制,集中财力,最终导致县乡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困难重重,继而通过税费形式转嫁到农民头上。中央三令五申喊减负,地方我行我素乱收费。分税制使地方政府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更加恶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成绩卓著,功不可没,但在农村却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超生现象比比皆是,无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我国实行按人均分配的土地制度,其结果之一就是农民对计划生育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因为,农民的生活保障只有依靠子女和土地。在教育制度上,农村教育农民办,城市教育国家包。招生制度城乡有别,农村学生高招分数线远远高于城市学生高招分数线。据统计,高招中,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占高招30%的份额。我国社会保障、教育制度等政策上的城乡差别,没有切实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造成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太高,障碍太多,难度太大。
2.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趋缓,乡镇企业萎缩,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增多,农民工的自由流动受到城市政府限制;内需严重不足,供给大于需求,“巨大潜在”的消费市场无法启动。广大农民和工人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在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沦为最大的弱势群体。
3.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a9b069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