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二月份的传统节日》,欢迎阅读!
中国二月份的传统节日 一: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为中和节,俗称二月二、龙头节、青龙街、春龙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
中和节寓意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雨水天气也将增多。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中和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的活动,在唐代正式形成,不过当时的日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武进民谚云:“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是说到此时令,各种瓜果蔬菜均需播种了。 传说在伏羲时代,就“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关于龙抬头,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一,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之二,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这天就叫“春龙节”。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其源起众所周知,华夏先民把创世英雄伏羲尊为“龙的化身”,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易经》乾卦中“见龙在田”即指田野里安眠的“龙”,冬去春来、万象更新,“龙”苏醒了,抬起头来 欣迎美丽的春天,于是,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子民们,便开始了春耕……过去,人们在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赠送谓“献生子”,农家自酿“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朝廷百官都进农书表示务农……举国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丰登”的希望。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
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在农村,有关二月二的习俗有很多。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害虫捣乱,进行“熏虫”。明﹒刘若愚《酌中志》曰:“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饼,名曰‘熏虫’”。唐德宗采纳了大臣李泌的建议立为中和节后。在这天祭祀太阳,这也是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
民间中和节,还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吃春饼、吃焖子、吃蝎豆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 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还有太阳糕。史载“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这天,太阳出来后,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君神码,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许参加,正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大约50年前,这一节日基本消逝,据说现在的台湾,每到中和节还吃太阳糕。
是啊,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文人墨客描绘中和节的诗也有不少。如“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等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我们是龙的传人,是龙文化的传播者,必须青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龙文化不能失传。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不说上下五千年对龙的描写,也不说唐诗宋词对龙的赞美,更不说历代战争中的龙旗飘飘,还有龙飞凤舞、二龙戏珠……且听那“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那深情、悠远的歌声像长江黄河之水滚滚而来;且听那“东方一条龙,儿女似英雄”的《中国功夫》,那淳厚、大气的歌声将中华武术传遍五大洲……,震撼每个人的心灵。所以,要认真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要保护它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性质,保护它最重要的功能,不要让它的性质和功能产生非常严重的改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a27331df5335a8102d2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