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24.唐诗三首

2022-04-10 06:16: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24.唐诗三首》,欢迎阅读!
下册,人教,唐诗,教案,语文
24 唐诗三首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初读《石壕吏》疏通字词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3师小结课文大意。 二、品读《石壕吏》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2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差役的哪些话?请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注意语气)(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妇的心理和家庭境况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明确: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然而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三、 总结与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 “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诗魔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9ea6f2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