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含有舟的诗句》,欢迎阅读!
含有“舟”字的古诗 赠 汪 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含有“船”字的古诗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我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篇二:高中第三册诗词中“舟”的意象分析 高中第三册诗词中“舟”的意象分析 作者:谢泽滔 张薷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3期
“舟”作为一种寄寓情感的审美意象,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叶小舟,或泊于江或泛于湖,融入了诗人故国之思、身世之感。下面就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三册几首诗词中的“舟”意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柳永的《雨霖铃》。这是触怒了仁宗皇帝的“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离开汴京辞别恋人南下之作。离别之际,正是最能牵动愁绪的秋天。举目四顾,秋景萧瑟,暮色阴沉,滂沱的骤雨刚刚停止;侧耳倾听,寒蝉一声声叫得凄切。在这送别的长亭,纵有美酒佳肴,红袖殷勤,但是有什么心绪饮酒呢?虽然可以借酒浇愁,但只怕愁更愁。他本是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飘零天涯的游客,虽自命不凡以“白衣卿相”自许,但终为士君子不齿,平生相交相知的大约也只有这些青楼女子。而此刻,他就要抛别意中人,一程程远去,一去经年,后会难期。词人只希望时间停留,让这一刻成为永恒。但不解风情的兰舟已经不耐烦等候,“催发”,生生地将二人拉回现实,让他们面对残酷的分别。一边留恋情浓,一边频频相催;一边欲走不舍,一边欲留不得。万语千言,只能化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尽在这“催发”的兰舟上。
其次是李清照的《一剪梅》。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或说词人与丈夫新婚燕尔,丈夫即“负笈远游”;或说赵明诚外出为官;甚至有人认为是词人受父亲牵连而被迫与丈夫别居时作。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确定的是,此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志同道合,琴瑟和谐。伉俪情深,在李清照的词中多有流露。一旦暂别,词人的怅惘可以想见。此时正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谢,玉簟生凉,不知不觉已是初秋。这样的清秋,这样的零落,最能唤起幽愁别绪。妖娆年华就这样在寂寞中流走,鸿雁还未捎来丈夫的书信。如何排遣这种苦闷?那就“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驾一叶小舟摇荡在荷花丛中,或许可以忘记这种忧伤。不是曾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吗?然而,触目所见,却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惊心。红颜暗老,韶华易逝,“锦瑟年华谁与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泛舟,只是徒然强化了相思之苦。 第三是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公元765年4月,杜甫在四川唯一的依靠剑南节度使严武暴卒,诗人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生活顿时没了着落,五十四岁的诗人于是决定顺江东下、“转作潇湘游”。大约是途径忠县这一带,有了这首《旅夜书怀》。杜甫年轻时有过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奔走,从不愿放弃。而残酷的现实使他怀才不遇,陷入困境,孤苦无依,辗转于江湖,飘泊天涯。此时,不仅壮气蒿莱,理想、抱负成灰,连生活都成了问题。陪伴他的只有“危樯独夜舟”,细草微风,更显人之渺小;“独夜舟”,徒增孤寂。虽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景,但天水茫茫,一叶孤舟,越发比照出诗人的渺小,诗人的孤苦伶仃和颠连无告的凄怆。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登岳阳楼》。“漂泊西南天地之间”的作者从夔州出峡后,一直以舟为家,年老多病;准备投靠的亲朋好友或死或因为战乱而失去音信,正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
地。他曾在诗歌中把自己比作过失群的孤雁,命薄而心高;也把自己比作过老马,虽老而壮心犹存。即使在最孤苦的处境中,他也心忧国家,不忘社稷。所以,登上岳阳楼,眼望万里江山,想到天下还处于兵荒马乱中,禁不住悲从中来,倚定栏杆,北望长安,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一叶孤舟,寄托着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国家的忧虑。
细细考查,“舟”这一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但唐宋诗歌中尤多,这大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有国力有关。从唐开始,国家版图扩大,疆域辽阔,诗人们活动范围广,舟船的使用更加广泛普遍,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很多诗歌中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或以舟来写漂泊之苦,或以舟表达对自由的向往,或以舟叙写离愁别绪。 那么,“舟”这一意象为何能被赋予如此特殊的内涵呢?
一是舟自身的特点。谓之“舟”的一般是小船,跟庞大的楼船有别。空间狭窄,活动范围小,容易萌生压抑之感;所载人数少(一般大约是诗人孤身一人或有奴仆却不能共鸣),途中无法交朋结友,易生孤寂之愁。茫茫水面,一叶扁舟,自然容易让人想到孤独漂泊的意象,特别是在诗人离家或无助失意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的物象。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诗人作客他乡、旅途孤寂,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表现自身漂泊之感。 二是舟总是和渡口联系在一起。渡口往往是送别之地,舟作为渡水工具,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于是舟在诗中便成为一种离愁的载体,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特别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常借舟抒情,进而来寄寓自己浓浓的愁绪。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花浅处不胜舟”,在诗人心中,“棹声”是添愁助恨之物,满船离愁别恨,只恐桃花溪太浅,唯恐载不下这满船离愁!
三是舟行特点。水路不比陆路,前行是较慢的,又常遇风浪阻隔而耽搁。在船上消耗的时间往往是“经冬复逾春”,兼之无法传书,与故乡亲人朋友的分离更能触动愁怀。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往来吴楚间,离家日远,乡情日深。见他乡青山绿水,更觉离别之苦,睹异地物换星移,倍感羁旅之愁。寄书无路,日望归程。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四是舟行环境。一叶小舟,行驶水上,四顾江水茫茫,本就愁绪满怀;抬望眼,天高地迥,顿觉人生渺小;而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与故乡迥然不同,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如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写自己身在楚地孤舟,心念秦地故人;“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9a3463ce009581b6ad9eb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