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

2022-12-21 17:28: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欢迎阅读!
社会,性别,角色,女性
第三章 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性别差异

一.性别的界定: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从性别的界定切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理性别的差异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社会性别差异是性别社会化的产物,是可以通过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平等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而改变的。



生理性别 亦称性sex)是人的自然性别,是解剖学角度的男性或女性。男女性差异(sex differences)是先天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性别 简称性别 (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它是 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过程。人的社会性别是后天的。性的差异指两性的生物学差异,社会性别的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有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性别”是国际妇女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者以社会性别(gender)一词取代性别(sex)一词作为概念上的突破,Gender本来是一个语法概念,表示词的阴阳性,后借用到女性学的研究中,用以说明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理方面,而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因此,们把社会性别看作一种社会标签。经过女性主义者三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社会别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视角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等学科的女性研究中。



二.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本部分重点说明:人的社会性别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西蒙. .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从 中可以看出生物构成与社会文化构成的区别。教材中列举的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部落的考察结果,生动地说明了社会性别被建构的事实。关于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教材分别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因此,性别意 识和性别行为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二)性别之间的生物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地位的高低之分,传统的 “生物决定论”是性别不公的理论元凶;

三)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被建构的过程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被强化着。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性别差异。从长时期作为中国妇女严密规范和唯一生存方式的“贤妻良母”“消费主义+传统女美德+性感”的现代女人味,社会制度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强化性别差异;

四)性别不平等是社会性别差异社会化的结果,在全世界都有其普遍性。 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显形的看得见的,也有隐性的看不见的。看待社会差异的问题上,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水岭,观点迥异;

五)社会性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



1


的觉醒。这一点是本章乃至整个课程的落脚点,即教授女性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非常重要。



三.社会性别差异的现实表现

社会性别差异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意识形态到公共领域直到家庭生 活无处不在。教材把社会性别的现实表现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念领域,二是社会公共领域,三是私人领域。

在逐一讨论三方面表现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1.社会性别差异的各种表现,归结为一点,就是表现为性别歧视:妇女始 终处于从属地位,男性的支配地位和父权统治使得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处于次要地位。

2.根据女权主义理论性别不平等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首先是从生理差异向社会差异的转变,然后是社会差异产生价值关系,最后由价值关系引导出不平等观念。可形象地表述为:女人能生孩子(生理差异)―――女人应该照管孩子(价值关系)―――女性被限制在家中(不平等观念)(图式)

3.性别差异和男女不平等的情况是世界普遍性的问题,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最新调查,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瑞典差距最小,挪威、冰丹麦和芬兰紧随其后,而头号大国美国“落后于很多西欧国家”(排名17)。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在世界排名第33位,在亚洲国家里,名列前茅,特别是经济参与,但在教育政治权利方面不佳。世界经济论坛的上述调查根据5个指标,包括男女同酬、平等工作机会、在决策机构中的位置、平等教育和生育保健普及程度。

4我国妇女地位在解放后有了很大提高,妇女的高就业率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同时妇女仍扮演着许多的传统角色,承担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并且随着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从贫困地区女童的高辍学率(在所有未能入学的学龄儿童中,83%是女童),到女工占全部下岗职工的60-70%;从大学女毕业生择业难到“下岗”女工再就业难;从报纸是关于“妇女回家”“作职业太太”的讨论到中国“性产业”的出现,一系列现象都表明中国妇女正面临着由社会变化和改革所带来的性别分化和性别歧视。

5.在分析社会性别差异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既注意到女性的一般性,即与男性共同的属性、职能、价值,同时也不可忽视女性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发挥女性特有的性别优势(这一点下面将专题讨论)既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分析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女性政治参与、女性与社会文化以及道德伦理、婚姻家庭等关系,又强调尊重差异,尊重人类的一切文化传统对男女两性赋予的不同性别角色,避免现象层面上的“男女平等”



四、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 一)女性性别优势

男女的性别角色是由不同的社会文化决定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现象并非由于人们的生理性别所决定,而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客观地说,大自然造就了男女两性,在赋予两性不同的生理构造和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两性各自的优势。但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却贬低了女性的自然优势,构建起男尊女卑、男优女劣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92e6ac1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