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说课稿》,欢迎阅读!
《伤仲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文章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随笔,作者以方仲永的悲剧,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的变化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不过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文本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即“知”、“能”、“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和学法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点,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一定会更厌倦,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上我将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
老师以“什么是天才?”“天才就一定能成才吗?”导入本课。 这样的开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文本。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
道理是核心。 精讲点拨
(一)熟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单独找学生分别朗读2、3两段。
这是学生感知课文的过程,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顺通文意
(1)重点字词翻译 (2)整个句子的翻译
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重难点字词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当堂训练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本环节重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本文的内容、探究成才的关键以及让学生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练的特点。在这一模块要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学生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由学习能力较快的同学带动学习能力较慢的同学,每个小组是一个整体,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重难点。 (二)课外积累 :关于天才的名言
拓展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天才”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此项作业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巩固理解,又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四、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方 幼年 才思敏捷 受于天 先扬 仲 少年 才思衰退
永 青年 才思平庸 受于人者而不至 后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8ac6290b8f67c1cfad6b8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