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40年代诗歌创作

2022-07-25 17:03: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十九章 40年代诗歌创作》,欢迎阅读!
诗歌,创作,年代,十九
第十九章 40年代诗歌创作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40年代诗歌创作的不同流派及其艺术特色,了解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田间等的抗战鼓动诗的特点,艾青诗歌的两大母题,七月诗派及“九叶诗人”,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阵地而形成文学群体。除丘东平和路翎以小说创作为主外,其余成员大多是诗人。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七月派”诗人既是战斗的民族诗人,又是革命的政治诗人。因此,发掘并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和倾向鲜明的政治抒情,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内容;而不论是在民族颂歌还是在政治抒情中,他们都注意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群体的统一,以具有鲜明个性的歌唱,表达普遍的时代情绪和人民群众的心声。这使他们的抒情诗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与力度。“七月派”追随艾青,倾向于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九叶诗派

除了辛笛和陈敬容在抗战前就已开始创作外,“九叶派”的其他诗人杜运燮、穆旦、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和袁可嘉,大都是战时西南联大或西北联大的学生。作为一个诗歌群体,“九叶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新诗》等刊物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故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九叶”诗人,感受到现代新文学诞生以来各种思潮的交汇和西方最新文学思潮的冲击,因而他们的文学观念更具综合性和现代性。他们主张、“人的文


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的,但它同时又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于古典主义的成份。

作为上述诗学理想的实践,“九叶派”诗在内容和艺术上呈现出复杂多重的综合性,因而也更具现代性: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沉思;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深切的个人感受往往通过非个人性的客观化的方式表现;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这一切对于提高中国现代新诗的思想艺术平,是不无意义的。

穆旦是“九叶派”最具特色的诗人,有诗集《探险队》、《旗》和《穆旦诗集》等。他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因而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人本困境问题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冀,在他的诗作中交错出现。前者如《诗八首》《隐显》等,后者如《在寒冷的腊月的冬里》、《赞美》等。这二者的交织,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

其他诗人也各擅胜场。郑敏和陈敬容都把抒情与沉思结合起来,但郑敏偏爱在静的描写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在动态描写中推进思想,故而流水的意象和行进的姿态常常出现在她的诗中。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唐祈的《时间与旗》,都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抒情长诗。杜运燮的《滇缅公路》颂扬坚韧的民族精神。辛笛的《布谷》倾诉着人民的苦难。袁可嘉的诗论则系统地阐述了“九叶派”同人对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张。唐提的诗评亦颇具情采。 第三节 国统区的叙事长诗。

40年代出版的长篇叙事诗1000行以上者约30部,其中斯因的《伊兰布伦》1940)、老舍的《剑北篇》1942臧克家的《古树的花朵》1942玉杲的《大渡河支流》1947唐湜的《英雄的草原》(1948)、李洪辛的《奴隶王国的来客》(1948)等各有特色。 第四节 艾青

(一)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独特意象和基本主题。

在频频出现的“土地”和“太阳”意象中,诗人最关心的主题得到了充分而深切的表达。“土地”类语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太阳”类语象则寄托了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息追求。二者的完美融合,既意味着现实与理想的交汇,也意味着民族群体意志和个人主体意识的统一。

(三)忧郁的情调——艾青诗歌的美感特征。


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中,也总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但艾青的诗并不因此而给人消极悲观之感,相反,他的忧郁悲怆的诗情总是无一例外地将人引向一种庄严、崇高的境界,蕴涵着振奋人心,催人奋发的巨大力量。

(四)现代的现实主义——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艾青在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创造性综合的过程中,以兼具理想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为底色,而在感受和表现方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现代主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诗艺上,艾青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在他的诗中,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觉所充实。反过来,他诗中的感觉、情绪和想象又总是被深湛的思索所深化和净化,从而被升华到一个更崇高的境界。艾青在处理诗的整体情理架构和局部肌质的关系上也相当成功:他多用铺陈手法和戏剧性的场景转换技巧井然有序地推动着诗情逐步展开,给人清晰晓畅的印象,同时又多具体入微的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颇为耐人寻味。艾青还努力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努力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这种高度精微的语言艺术中。这一切都丰富和提高了现代诗歌艺术。自由体诗在艾青手中真正成熟了。 第五节 讽刺的诗——袁水拍与臧克家。

讽刺诗是国统区讽刺暴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针对国统区的社会政治端而发,并随着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而达到高潮。袁水拍、臧克家是最有影响的讽刺诗人。

第六节 解放区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与晋察冀诗人群。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王贵与李香香》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走上革命的历程。主人公爱情的悲欢与革命的发展紧密相关,由此显示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的革命大业是血肉相连的。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在新诗艺术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漳河水》真实地反映了太行山区劳动妇女在野蛮落后的封建习俗下的痛苦生活,以及她们在人民政权下的解放与新生。作品的内容比较丰富,较为成功地吸收和融汇了古典词曲与民歌的艺术优长。

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李冰的《赵巧儿》等也是有影响的叙事长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872030cf78a6529647d53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