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运”什么样

2022-04-28 01:04: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春运”什么样》,欢迎阅读!
春运,什么样,古代
古代“春运”什么样

作者:暂无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4



编者按: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朴素、最根本的团圆情结,这就带来了一个特有的现象——春运。春运高峰,不计其数的人花费长短不等的时间,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只为在春节时与亲人团聚。春节这个节日由来已久,那么古代有春运吗?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和路况是怎样的呢?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因此,从狭义上来说古代是没有春运的,但从广义上来讲,从春节出现开始,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古人春节是怎样回家的?古代的“高铁”和“大巴”又是什么样的?

古人春节也面临“回家难”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每逢过年,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守岁,迎接新年到来。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在古代,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从北方来到南方,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着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写诗表达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这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的现象。

为了解决薛道衡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起程,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秦代用硬木铺就“高铁”

“回家难”的背后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於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得上世界领先。

有人认为驰道是皇帝专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不错,但‘道若今之中道”,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部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陕的皇帝专车用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这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出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这里所说的轨路,便是当时的“高铁”。当然,那时的轨道并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非常陕。

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有现代考古依据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秦代修建公路网并非出于民用需要,而是出于军事考虑,但它对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古代畜力车堪比“大巴”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外,还有运输工具。中国不只是最早修筑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还发明了各种运输工具。国外学者认为,车为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时首创。其实中国对车的使用也很早。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等。而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则主要靠畜力车,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

畜力车也分很多种:辗车、辎车、安车、韫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辗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韫车是一种卧车,有窗,可调节车内温度,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不属于古代春运工具。

古代人春运回家,一般能坐耨车就很值得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唐代“春运”全国统一价

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节假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规定。

据《唐六典》所记,当时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是这样的:陆路运输,马行每天是70里;步行和驴行是50里;车行是30里。若走水路,货船逆(黄)河,要上行30里;逆(长)江上40里;其他河逆水上行45里。特殊情况可上报水政部门,酌情减少。

费用方面,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100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走山坡道路,运费是120文。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要价最高也不能超过150文;但走平坦道路时,费用再低也不能低于80文。人背、扛、拾,二人顶一驮收费。黄河和长江以及从幽州(今北京)至平州(今河北卢龙)上水16文,下水6文。其余河上水15文,下水5文。上述是日常物流价格,如果是春运,价格会有所浮动,但基本稳定。

这个运费高不高?以开元年间为例,相当于现在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一个月工资为3817文,日收入约127文。以“二人顶一驮”来说,抬着100斤的东西走100里,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50里来计算,日收入25文,这在当时可买2斗米,所以当时的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则更便宜,因此,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的首选。




(摘编自人民网)

(摘自2017.01.17《长春日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847d8fc9d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