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消失任社会中的人们》,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消失任社会中的人们
作者:
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8年第29期
在日本,有这么一群人,与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有所不同——他们“隐居”在家,消失在社会的结构里。他们不参与社会事务,也没有这么做的意愿。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没有维持日常生活的财务支撑,基本依靠父母来照顾。
“2016年,日本政府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蛰居族里15-39岁的人口约为54万。但是实际数字很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有很多人过着完全隐居的生活,并没有被统计进去。” 和“御宅族”、“尼特族”不同的是,隐蔽人士会长期处于更加封闭的状态,并且从内心深处抗拒人群。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以及电子设备的日益完善,只要对方乐意,完全可以实现“在家一呆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上学,不工作,不社交”的情况。他们仍旧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和这个世界连接着。只不过,那个世界里少有,甚至没有活生生的人。 虽然是处于这样一个与外界失联的状态,但并不会有很多人感到孤独,甚至有些自得其乐——部分主动选择隐居的人,曾经历过一些消极受挫的时日。
日本厚生劳动省对于“蛰居”的定义,理解为“超过6个月未与外界人员发生互动或者未走出家门的人们”。他们以游戏、动漫、电视来度日,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男性比例较高。既然有人选择积极面对,相对也会有人选择逃避疏离。
也有人试图改变现状,“我偶尔有在家里就可以处理完的工作,其他的都符合特征,是不是就属于次类了,我准备辞职,当然不是想呆在家里,也要努力一下试试了。”
“我老婆八年前蛰居,五年前被我找到,现在我们两个儿子。不过她现在也是不工作,不怎么与外人交往。看手机度日。”
“今天出关,作为男人,是时候离开电脑去面对现实了。”
经过一番尝试,很多“出关”的蛰居族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家里,重新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毕竟重新融入社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即便是心理医生介入,也没有多大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认为,‘蛰居族’产生的背后既有个体的精神心理层面的因素,比如与抑郁、焦虑等情绪有关。同时,这一现象也和文化、社会的影响不无关系。”九州大学教授、神经精神病学家加藤孝宏说。
加藤教授认为,当一个几乎不与社会接触的人,突然间被投入高压的工作环境,是很难适应这种“突变”的。“通常来说,这些人的适应力比普通人差,一旦这种‘突变’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往往会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者安迪·弗隆则把日本的“蛰居族”现象与日本经济兴衰联系起来。在安迪·弗隆看来,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和随之而来的9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这一变化切断了“好分数一好大学一好工作”的“传送带”,使日本年轻人失去了父辈所拥有的“终身制”工作,转而迎来打短工、打零工的短期就业局面,由此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蛰居族”、“飞特族”、“啃老族”都是日本经济衰退在社会領域中的投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纽约大学教授弗拉维奥埋索则从文化层面给予解释。他认为,“蛰居”现象也与日本的“御宅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御宅族”指的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狂热痴迷的一群人,比如动漫宅、游戏宅。而“蛰居族”则是“御宅族”文化的一种延伸。两个“族系”都属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都渴望表现自我个性以突破日本社会的条条框框。一些“御宅族”会演变为“蛰居族”,但相比之下,“蛰居族”对外界更排斥,有时还会走向自我毁灭。
这些外界专业人士的分析,是不是能够帮助隐蔽人群重返社会,还需要有个多的实践才能知晓。
“也许,虽然逃避可耻,但有用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8121c8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