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判断句的类型》,欢迎阅读!
判断句的类型
1. “„„者,„„也” 2. “„„者,„„” 3. “„„,„„也” 4. “„„,„„者也” 5. 无标志判断句
6. “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8. 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 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3.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5. 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6.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7.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8.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9. 《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10.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11.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12.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 二.“„„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1.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三、“„„,„„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 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5.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6.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7.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8. 此陈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9. 召公曰:“是障之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10.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2. 和氏璧,天下
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14.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5.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 四、“„„,„„者也”,该形式在文言文中较常见。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1.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4.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五、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1.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 2.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3.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 4.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客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5.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 8.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陈寿《三国志》) 9. 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10.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六、“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2. 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3. 非谢家之宝树。《滕王阁序》 4.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七、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1.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3.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八、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805fd23fad6195f302ba636.html